只要行人进入人行道斑马线,该区域立即会亮起灯光,以此警示车辆进行避让,这一智能“智能人行道”已经在沪上试点;
不用驾驶员,可以自己“扫街”的申城第一批无人清扫车也将施展“绝技”。
虽然“2018年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要到明天才正式开幕,记者今天提前“探营”,发现展会上的城市管理的最新“利器”已经布置完毕,先来者可看到“数字化+城市运营”的最前沿科技产品,领略到“绣花针”式精细化城市运营管理的魅力。
为市民安全出行加一道“智能保险”
眼下的城市马路上常有以下镜头: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径直开过人行道斑马线;行人过马路时居然还看着手机,还经常出现“乱闯红灯”;街头行人和车辆的“摩擦”时有发生。
记者今天“探营”展会时获悉,由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智能交通设计制造的会发光报警的“智能人行横道线”——新型人行横道声光智能警示系统已亮相。这种人行横道线,不仅能够在路口以醒目的光亮指引行人,更能够抓拍、记录并现场警示行人乱穿马路、车辆未礼让行人的交通违法事件,为市民安全出行加上一道“智能保险”。
眼下,这一智能人行横道线已经试点应用在政通路国济路交叉口处。每当行人进入智能人行横道探测区域时,由雷达探测器控制的横道线发光地砖会迅速亮起,在夜间照明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提示来往车辆“礼让行人”。
这套“新式武器”,由行人状态感知系统、语音警示系统、光带警示系统、违法抓拍系统、违法信息发布系统等智能化多个子系统组成,针对行人过街、行人流量大、非机动车越线等候、行人闯红灯等不同情景,进行不同程度、多级别预警,这也是 上海首次试点应用“智能人行横道线”。
“通过安装在道路周边的雷达系统,横道线能够自动抓拍行人闯红灯、车辆不避让行人违法行为,通过全彩屏和语音自动提示功能进行现场警告,并把违法抓拍记录共享给交警部门,为相关部门进行交通管理或惩处提供数据支撑。”据隧道股份智能交通项目负责人吴川江告诉记者。
吴川江透露,这套系统已经在外滩南京东路、福州路,浦东光明路,杨浦五角场政通路以及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外侧道路等11处开放道路进行了试点测试,广受市民好评。
除了监督报警功能外,智能人行横道线自带的发光提示功能,也为市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在非灯控制的杨浦区政通路国济路交叉口,由于车流繁忙且货运车辆较多,时有发生行人和大型车辆“擦肩而过”的尴尬。
“根据我们在杨浦五角场的试点数据,实施智能人行横道之后,不但行人更遵守交通法规,机动车礼让频率也显著提高,夜间照明不足情况下行人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次数相比项目实施以前减少了50%以上,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与此同时,行人避让车辆的情况逐渐减少,车流高峰时期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缩短了将近3秒,过街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吴川江表示。
未来,有关部门将根据在外滩、浦东、杨浦、青浦等区域收集到的“大数据”,进一步优化智能人行横道线设施的硬件设备和数据算法,让这项涉及每一位市民安全出行的技术更好、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无人驾驶清扫车”试点开跑高效运作
使用雷达探测和人工智能的不仅仅有固定在道路上的斑马线,同样利用了ai和雷达技术以及视频识别系统的无人清扫车,也在本届城博会上亮相,将让参展市民“尝鲜”。它看上去是圆脑袋、高颜值,这辆无人清扫车将为市民带来更清洁宜居的街道环境。
当下,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承担着上海超过1300公里市管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重任,其所配备的220余辆清扫车,每天清扫车清扫里程接近10万公里,为申城清扫垃圾近200余吨。未来,无人清扫车的上路,将会大幅优化改变申城的“扫街模式”。
“无人驾驶清扫车最大的优势,在于高精度的作业效果和24小时全天候作业能力。”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技术负责人王晓宇披露:无人驾驶清扫车拥有先进的视觉识别感知系统,通过多个16线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融合运用,实现了无人驾驶清扫车对四周障碍的360度无死角感应,探测距离达150米。这不但能够帮助清扫车安全规避行人、行车和各种障碍物,还能够帮助设备“精准定位”街面垃圾、精确扫除。
“根据测试,清扫车可以实现5厘米内的精准贴边清扫,使路面清扫真正实现无死角,清扫效果、效率较传统人工操作清扫车提升2-3倍以上。”王晓宇介绍说。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清扫车也能够作为人工清扫设备的补充,解决当前环卫行业面临的作业环境恶劣——比如高温、严寒、雾霾等,优化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夜间风险作业时间。
目前,无人清扫车已经完成在市区封闭式道路“开跑”,测试实景路面环境下的安全与性能,不久后有望正式为市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