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啦~注意啦~“2018年居民自治十佳项目”开始投票啦!
为深入贯彻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精神,落实区委开展睦邻家园建设要求,积极发挥居民自治及各类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现开展杨浦区“2018年居民自治十佳项目”评选活动。
本次参加评选的自治项目共计24个,此次投票环节将作为进入复赛的评分依据,每人每次可最多选择15个自治项目进行投票,一个微信号一天限投一次。投票时间为11月21日(星期三)-11月27日(星期二)23:00,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跟着小编来了解下这24个项目。
1、定海路街道十九棉居委会:
民所忧我所行
本项目立足于社区“房屋老旧、建筑材料易燃、管道电线老化、部分居民消防意识薄弱”等存在一定程度消防安全隐患的状况,建立了一支“以党员、楼组长为骨干、以社区平安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以社区群众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自治团队——“365安全卫士”,并切实展开了一系列提升社区消防安全的活动。包括,在项目前期摸清细查社区内及社区周边商户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盲点,邀请周边商户签署消防安全承诺书;并在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个户安全档案,以便进一步对消防风险系数较高的区域进行重点检查;置换老旧过期的灭火器,为尚未配备灭火器的楼道加装消防器械;同时,通过专家讲座、消防展览室参观、板报标牌宣传、社区广播等形式,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并在以上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就项目实施的状况,定期召开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广泛采纳居民好建议好方法,做到有缺补损,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参与度、深化社区群众自治,标志着在安全领域该社区居民自治力量的形成。
2、定海路街道和乐苑居委会:
和乐宜家和睦万家
本项目立足于高空抛物这一“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旨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方式对社区高空抛物问题进行多纬治理,帮助高层动迁安置小区内的居民改掉乱扔垃圾、乱抛杂物的陋习,提高文明居住意识、培养文明规范习惯,进一步构建守望相助的睦邻家园。具体包括:开展系列活动宣传高抛危害、拒绝高抛行为,增强居民认同感、扩大群众参与感;组建志愿者队伍、制订自治章程,定期巡逻督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独创社区报社、成立志愿编辑组、设立居民采访团、出版小区月刊,实时跟踪记录高抛防治进展成效;从而多管齐下、多重纬度缓解高空抛物现象,真正实现“和乐宜家、和睦万家”。
3、大桥街道引翔港居委会:
红色基因显身手同频共振解难题
引翔港居民区成立于1986年,房屋、设施老旧,现有的五个小区分别由4个物业公司负责管理。业委会主任100%由党员担任,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70%以上,形成了真正的“红色业委会”。引翔港居民区充分利用业委会中浓厚的“红色基因”,发挥他们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得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将物业管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停车难、电梯维保和打通生命通道等问题一一破解。
4、大桥街道幸福村居委会:
睦邻情深酿花香激活自治“新引擎”
幸福村居民区党总支从明丰苑小区花园改造项目入手,牵头引导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进行多次民主协商,达成由小区公益性收入支付材料费,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自己动手参与花园改造的共识。花园的改造带动了小区居民的自治热情,居民自发组建绿缘花友会养绿护绿,并将花园的二侧的水泵房和变电站绘上墙绘。幸福村居民区吸取花园改造的成功经验,打造了“楼组议事亭—小区议事园—三委议事厅”三级议事平台,让小区公共空间成为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的新阵地。
5、平凉路街道海杨居委会:
成立“养犬自治会”共建和谐睦邻社区
海杨居民区居民对小区内存在的一些不文明养犬行为和发生的个别咬人事件十分恼怒,迫切希望建立文明养犬公约,引导、约束居民文明养犬。海杨居民区“和乐坊”工作室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排摸和动员社区内养犬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居民成立“养犬自治会”,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发放文明养犬告居民书、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有效地形成海杨居民自觉履行文明养犬义务的风气,共同建设和谐睦邻社区。
6、平凉路街道平三居委会:
“我的家园我做主”界龙大楼自治管理
平三界龙大楼自2017年开展自治管理,在小区公共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打造了“议事厅”,居民充分利用平台,共同商议解决居民提出的粉刷楼道、整修天花板、打造睦邻车棚等议题。2018年,继续发挥“议事厅”作用,商量决定由居民自筹资金搭建垃圾厢房,使摆放在每层楼道内垃圾桶影响居民居住环境的问题得以解决,并改变居民丢放生活垃圾的习惯,净化了楼道空气环境,真正做到界龙大楼居民“我的家园我做主”自治管理。
7、江浦路街道五环居委会:
“一脉三园”聚民心
辽源西路190弄、铁路公房、打虎山路1弄是三个只有一墙之隔的老旧小区,围墙不仅隔断了服务设施的共享、社区空间的共用,更是隔断了邻近居民的交流、睦邻氛围的营造,这块被新建商品房包围的区域成为了社区管理的洼地和邻里情谊的空洞,由居民群策群力参与建设的“一脉三园”,打造的不仅是赏心悦目、富有温度的社区景观,更是充满活力、惠民利民的睦邻家园。
8、江浦路街道辽源四村居委会:
部队小院焕新颜
在辽源四村这个普通的老公房小区中有一个特殊的部队小院,多头物业导致的管理主体缺失让小院一度陷入了脏乱差的窘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居民骨干的带领下,部队小院的居民们自力更生,探索出了一条自治管理的成功之路,从“质疑”到“支持”,从“观望”到“参与”,从“茫然”到“有序”,九年来自治管理成效显著,硬件设施完善了、小区环境美化了、邻里关系和睦了,部队小院成为了居民的幸福家园。
9、控江路街道凤联居委会:
“一二三”模式
推动离退休干部“转战”社区治理新阵地
凤联居民区离退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共同参与社区自治,带领居民共同建设睦邻家园,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建立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自治的“一二三”工作模式,即: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的“一个组织平台”;离退休干部与“两个层面互动”开展自治活动;离退休干部参与推进“三个治理项目”。离退休干部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弘扬正能量,成为社区自治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助力小区物业管理“酬金制”探索、解决“居民楼防盗门管理难题”、解决小区“停车难”、缓解居民区与周边楼宇建造之间的矛盾等社区治理难题。
10、控江路街道新凤城居委会:
小小企鹅聚乐部创建睦邻新凤城
“小小企鹅聚乐部”自治项目是在新凤城居委会的支持下,由社区内几位热心妈妈筹建并运行的社区公益自组织,立足于服务社区,为3-10岁的孩子提供一个玩耍、学习、阅读的活动中心。儿童阅读和活动空间由居委会储物空间改造,“企鹅妈妈”志愿者自主设计与改造布置,社区居民、辖区内外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筹集如绘本、故事书籍等资源,建立“企鹅妈妈”社区家庭志愿团队,共同参与社区儿童家庭的公益服务。通过志愿团队的建立和制度保障,自治项目围绕绘本阅读活动、科技主题活动、节庆主体活动等开展儿童教育学习。通过项目,希望既给学龄前后孩子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学习、阅读、活动空间,也使孩子有机会通过项目学习学到沟通、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软技能,从而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增进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尤为重要的是,家长间的沟通和互动的增进使得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小区内的资源,打破大城市里冷漠的邻里关系的刻板印象,创建睦邻友好的氛围。
11、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645弄居委会:
645弄社区大管家
控江路645弄居民区针对业委会专职人员不足、物业管理不规范且各组织工作缺乏合力等问题,创造性提出业委会治理“两权分置”(决策权、执行权分置)思想,开展了“645弄社区大管家”自治项目。该项目聘用专职人员担任社区大管家,业委会以授权的方式为大管家赋权,将管家职责定位在以“协助执行”为主要内容的实务操作层面,同时制定“八步工作法”进一步明确大管家的工作内容。另外,该项目配套建立了“三驾马车”合署办公制度和联合接待制度,通过召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在延吉社区第四睦邻中心开展联合接待活动,为来访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该项目解决了住宅小区停车难、物业费调整难以及业委会规范化运行难等一系列社区治理顽症,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居民区治理体系,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为住宅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12、延吉新村街道延吉四村居委会:
电梯换新行动
本项目立足于售后公房电梯老化、维修资金不足等现状,针对老旧电梯停运、夹人事故频发等问题,开展了电梯换新居民自治行动,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延吉四村两幢楼里的四部电梯进行了更新改造。该项目注重动员社区居民参与,通过组建电梯换新自治小组引导居民参与项目设计、征询、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该项目还配套建立了征询、筹资、咨询等机制,实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探索了一条老旧小区电梯更新改造的新路子,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3、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委会:
“丑小鸭”的蜕变——谊居清情楼
多年来见到邻居都是皱眉叹气、抱怨连连的延吉东路149弄小区的居民最近脸上都焕发了笑容,以前搬走的居民也陆续回搬,是什么让他们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延吉东路149弄小区,曾经的“两万户”的边缘,长白社区的“丑小鸭”,十多年且无物业公司且缺乏管理导致小区环境恶劣,居民怨声载道,甚至连续搬离。在2016年小区整体改造后,该小区建立多支自治团队,打造清洁小区,倡导邻里互助,将小区打造成为了拥有宽敞停车位、美丽底楼花园、清洁特色楼道、文化涂鸦墙和文明社区的精致“白天鹅”小区。
14、长白新村街道控江路121弄居委会:
121弄益起来
老小区如何改变脏乱差现象,提升睦邻文化品质?控江路121弄的办法是“121弄,益起来”!
控江路121弄小区原为房屋陈旧,居住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多、弱势群体多,居民投诉多的老小区。为改变现状,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搭建了“121弄,益起来”平台,党员骨干来了,志愿者来了,群众团队成员来了,辖区单位来了,物业也来了,通过打造微团队、提供微服务、倡导微慈善、共建微景观和营造微文化等举措,探索出一种“人人微公益小区换新颜”的小区治理新途径。
15、四平路街道鞍山三村居委会:
“祥和楼”睦邻党建楼组
建于1958年的鞍山三村26号,存在楼道昏暗、堆物严重、缺少楼层引导等系列问题。为解决楼道公共空间脏乱给居民带来的“痛点”,鞍山三村居民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居民自治”模式,按照“党建引领、居民参与、街校联动、温暖邻里”路径,开展了“睦邻党建楼组”自治项目。通过楼组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家庭,引领居民共同参与楼道环境整治,并形成长效管理制度。依托区域化党建,借助同济大学的专业力量,实现了社区空间微更新、社区关系微促进、社区文化再塑造。
16、四平路街道伊顿公寓居委会:
伊顿公寓“睦邻家园”建设
高层商品房小区普遍存在居民家中环境好于小区公共环境的不平衡现象,同时邻里关系较为冷漠,商住户混合一楼等情况,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按照“自己家园、自己做主、自己出钱、自己出力”的建设原则,四平路街道伊顿公寓积极探索高层商品房小区的“睦邻家园”建设模式,以业委会为核心力量,发掘并培育社区领袖;激发居民共同参与小区事务,和睦融洽邻里关系;街校联动,提升社区微改造品质,构建起熟人社区。
17、殷行街道开鲁新村片、工农新村片:
修身齐家治“社区”——礼治社区建设
明德惟馨,殷行街道开鲁新村片、工农新村片以道德力量铸就社区之魂,用道德精神“富矿”构筑社区精神、社区价值及社区力量。将“礼治景观、礼治制度、礼治团队”等礼治元素纳入社区治理过程中,形成“礼治+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展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睦邻生活氛围,成为全国首家以传统文化作为社区治理要素的“礼治社区”建设样本。项目自启动以来,本着以礼为治,以德为鉴的创新实践,藉以满足群众需求回应居民期盼,从而推动文明社区睦邻居住环境。
18、殷行街道市光四村第三居委会:
敲开加装电梯的“三重门”
老旧公房如何加装电梯?是近年来小区居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有意出售房子的、长期出租的、一楼二楼的”成了加装电梯的三大“拦路虎”。市四(3)居民区7号楼在党员骨干邵敬农的带领下,居民代表通过微信、电话、上门做工作等“柔性手段”,再通过健全“居民区联席会议制度”搭平台,“征询会、谈心会、协调会”来推进、“楼组会议”做决策的“1+3+1”的居民协商制度,打开了居民的心门,成功敲开了加装电梯的“三重门”。
19、五角场街道政通一居委会:
听民生解民忧聚民智
——“百脑汇”议事堂
为了探索社区协商民主的有效路径,“在社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五角场街道出台了《五角场街道关于推进居民区联席会议暨“百脑汇”议事堂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2个居民区全面开展“百脑汇”议事堂工作。政通一居委会通过“百脑汇“议事堂,吸纳党员骨干、社区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商圈代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由复旦大学专业力量进行项目指导,规范议事流程,解决了国济路16弄垃圾箱房商住合用、虬江路河道治理、老公房电梯改造等治理矛盾,政通一护河行动队被评为上海市最美护河志愿服务组织,政通路100弄27号的电梯也通过审批,动工在即,为周边小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政通路118弄有3个楼道也已通过业主会议,在网上立项公示中。政通一居民区“百脑汇“议事堂在小区建设、社区难题整治、自治管理、睦邻参与推进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但显著提高了居民自治的水平,而且在政府与居民之间发挥了“调节器”和“减压阀”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十九大报告所说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0、五角场街道创智坊居委会:
创智坊社区互助自治共享夏令营
创智坊社区互助夏令营不仅是为社区家庭提供孩子暑期托管的帮助,更是一个集结社区居民互助的社区自治项目。在夏令营中,课程及活动带领者的寻找与联系,成人与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夏令营的日常管理与后勤保障,主要都是由社区家长志愿者分工负责与协作实施的,家长们因此还专门成立了夏令营自治委员会,通过线上线下的团队沟通与会议,辅助解决社区儿童暑托问题、在兼顾暑期作业的基础上,引导社区居民用互助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小家,贡献自己的智慧、时间、精力来帮助社区大家。在短短的5周里,共有35组家庭参加了夏令营项目,在36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爱,更收获了自立、自信。创智坊社区互助夏令营是规则与自由开放的空间,是社区居民分享责任、收获自治的成长园地。
21、五角场镇虬江居委会:
“无物”胜“有物”
——无物业小区自治管理
虬江社区是一个由部队老旧公房和散居地组成的小区,由于小区无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矛盾。为提升小区自治管理水平,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多次走访,了解居民需求。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外出参观学习,挖掘能工巧匠,组成“无物胜有物”自治管理小组,成立物业维修服务队等6支队伍,坚持党建引领,培育团队,完善机制,探索自治管理模式。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服务队人数由最初的15人拓展到60人。小区居民的满意度提升,达到“无物胜有物”的预期目标。
22、五角场镇文化佳园居委会:
情暖山楂树
每逢丹果飘香的日子,文化佳园内的两颗山楂树就结满喜人的果实,在此背景下,经过群众调研,围绕“山楂树”这一地标性载体,成立“山楂队”维护小区环境,积攒“山楂点”换取精品课程,开展一系列的社区融合活动,吸引更多居民走出家门,促进邻里互识、互动、互信。通过“山楂节”打造品牌文化,文化佳园自治团队与社区居民积极合作携手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幸福小区,让居民热爱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共同创建社区文化,积极参与社区服务。
23、新江湾城街道尚浦名邸居委会:
居民自治主导三方联动协作
——居民自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江湾城街道先行先试,作为试点小区之一的尚浦名邸小区在加强分类硬件设施改造的同时,重点引导居民自治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全民动员机制,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
实施措施:一是开展广泛宣传,营造垃圾分类氛围。二是开展“红蓝榜”评比,提高居民分类热情。三是发挥团队“领头雁”作用,提高垃圾分类实效。
取得成效:一是垃圾分类概念深入居民人心。二是垃圾分类实施流程更精细化。三是形成垃圾分类长效反馈机制。
24、新江湾城街道雍景苑居委会:
楼道星级化管理
雍景苑小区早期居民和物业矛盾不断,小区里涌现出一批热心居民和优秀党员代表,主动向居委提出了开展楼道星级化评比、考核、管理的一整套设想,小区热心居民积极响应,初步组建了楼道管理的自治团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楼道自治管理网络。
楼道星级化评比制度是由居民自治团队制定的一套对物业楼道保洁、居民文明素养的监督制度,主要针对物业的保洁工作进行考评,督促物业落实楼道卫生工作。同时对楼道内业主的文明情况进行打分,提升业主文明素质,加强居民清洁卫生自我管理。一是确定评比制度。二是设立抄告单制度。三是严格执行机制。提高了小区的管理,促进了居民的和谐。
投票通道已开启~赶紧动动手指选出你喜欢的项目吧!
投票时间:11月21日(星期三)-11月27日(星期二)23:00
如何投票:
1、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2、选择你喜欢的项目并点击【确认提交】
选出你喜欢的项目支持它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