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金山居民:见证消费从“票票票”到“刷刷刷”

2018-11-21 9:49:00发布36次查看

据金山区消息:在朱泾镇市民缪时芳家中的柜子里,摆放着不少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布票、粮票、邮票等票据。原来,70多岁的缪时芳是一位民间收藏家,喜欢收藏老物件,其中收集最多的就是各类票据。缪老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等,更是一票难求。之前朱泾最大的商店就在东方红街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超市了,但当时物资匮乏,老百姓手里的票也少,大家能买到的东西都不多。缪时芳说。
  缪时芳提到的商店,隶属于当时的金山供销社。今年五十岁出头的金山供销社金坤公司副经理魏权是一名供销子弟,父母都是供销社的老员工,供销社的发展变化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魏权告诉记者,当时有钱但买不到东西的情况很常见,一方面是由于物资紧张,还有一个原因是交通不便。因此农忙的时候,供销社的员工会挑着货担,把货送到田头,以满足大家的购物需求。
  由于购买方式单一,那个年代的供销社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购物天堂。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1992年,中国告别了长达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供销社统购统销的优势渐渐消失,慢慢淡出了老百姓的视野,金山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商场、超市。直至今日,大家用手机扫一扫,或者直接网络下单,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金山供销社为农服务部办事员沈燕是80后,物资不丰富的记忆在她的脑中存留不多,更多的是购物方式的日新月异带给她的便捷和舒适。出门带个手机就行,或者用手机app下个单,就能送货上门,特别方便。
  除了商品购买方式的变化外,粮食、物资的销售和流通方式也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粮食行业工作了近40年的金山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海云,见证了从粮食统购到合同定购,再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扩大市场经济,对我们粮管所冲击的确很大,我们必须要做出调整。王海云坦言,以前公司只负责粮食统购,不在意盈亏,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粮食价格和市场的波动都影响着收益,公司除了收粮外,也开始多样化经营,打通销路。
  改革开放四十年,曾经的票据时代和粮食统购都成了记忆,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美味的食品、方便快捷的网购成为了金山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四十年光阴,金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每一位金山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起来,就是金山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