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如何免于突发事故的恐惧?打开的窨井如何及时处置以防孩童跌入?社区治理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单个“人”的努力,或许很难及时解决,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可是生活在普陀的小伙伴们不用再担心这些问题啦!因为ta来了“智联普陀城市大脑”。
近日,普陀区正式推出政府智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个区级“智慧大脑”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普陀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这个“大脑”真的那么神奇?小编告诉你,ta“嗅”得到烟雾,ta“尝”得出水质,ta“看”得到危险……
小陈:黄阿姨,您在家吗,快看看家里煤气关好了没有?
黄阿姨:哎哟我这脑子,年纪大了,总是锅上煮着东西就忘了。小陈,谢谢你啊!
ta闻得出哪家的天然气浓度过高,ta看得见哪里的垃圾箱房满溢,ta找得到哪条路上出现跨门营业。
在普陀,这些来自“神经末梢”的监测信息被实时传输到“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综合管理平台。自动派单至片区指定处置人员,实现快速到场处置。
海量“神经元”感知入微,相比较此前“落地开花”的单个场景,或小范围应用的社区大脑。此次“智联普陀”区级大脑拥有更加完整的体系架构。
简单地说,可以用“1、2、3、4+x”来概括,分别代表1个城市大脑、2张专网、3级平台、4级应用,以及海量传感器及与之配套的处置流程。
截止目前,首期打造的45个应用类型,10万个点位已铺设完成,覆盖全区十个街镇,涵盖公安、消防、民防、市场监督、河道、建管、民政、绿化市容等10多个专业条线,满足消防安全、电梯运行监测、居家养老、垃圾处置、水质监测等多维度需求。
这些传感器如同人体内无数个“神经元”,能感知人眼无法捕捉的信息。如加速度探测传感器能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倾角探测传感器能回传广告牌和标识牌的倾角信息……
此外,传感器的落地安装和异常处置流程梳理将同步完成。并实现自动派单,将前端感知转化为有效管理。
大数据为社会生活精准“画像”,“神经元”和传输网络的铺设是“智联普陀”的第一步。为了提高各级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普陀区在智慧平台中加入了三级平台和四级应用的设计三级平台指区级、街镇(委办)和片区三级总分管理平台。四级应用覆盖区、街镇(委办)、片区和居委,共同构成“智联普陀”的“神经系统”。
智联普陀项目从系统结构、网络建设、传感器施工、处置流程、数据规范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统一规范,有效配置了实时上报、事件预警、事态监控、决策调度、智能派单等功能模块,将“人脑”与“智脑”系统连接,协助各级机构快速、高效地处理社区治理中的各类事件,将政府专业力量的作用最大化、精准化、高效化。
小陈:李先生,我们今天检测到您母亲好像没有活动迹象,您要不要回家看一下?
李先生:我正在外地出差,能麻烦你们先帮我回家看看是怎么回事吗?
小陈:好的,我们现在就派人过去。您放心,有事我们再和您联系!
独居老人家中的红外探测传感器如在系统设置时间内未监测到活动迹象,平台会自动报警,并第一时间向其法定监护人及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同步信息,监护人如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处置,在征得其同意后由社区工作者跟进处置,确保老人得到及时救助。处置结果和事件状态会在系统中实时显现。
区网格中心主任杨联中:社区治理中,复杂事务和重大项目的跨部门协同往往耗费大量沟通成本,而全新的智慧平台将采用智能化手段科学调度、明确分工,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机构的协同工作效能。
在普陀区智联城市应用中,有一项是将红外对射传感器安装在区内公共厕所各入口以监测日均人流量,以便在改造男女厕及残疾人厕所比例时提供数据参考。
这只是城区和社会生活“画像”的一个小小案例。而“智联普陀”的长远意义正在于此。以大数据总结出城市和社区治理中隐藏的规律,作为制定管理方式的依据,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实现这一核心机能的部位,就是智慧平台的“1”即城市大脑。物联感知、社会开放和政府存量三种数据,基于新模型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推进城市和社会画像趋于精准。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智联普陀”将充分挖掘大数据深度关联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土壤,更好发挥“大脑”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驱动力,让社区有智商更有情商,会思考更有灵魂。
相信有了ta的帮助,普陀人的生活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