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交通强国”,对我们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城镇发展与综合交通系统建设之间是彼此配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综合交通的建设加快了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区域城市化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发展;城镇空间结构与交通走廊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城镇发展带的形成;交通节点促进了新的增长点形成。 构建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绿色、便捷和高品质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推进城乡发展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对于上海拓展发展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崇明内外交通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崇明对外交通边缘化趋势明显,不足以支撑城镇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张家港、常熟、太仓、湖州、南通等周边地区均已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而长江隧桥的贯通,并未对长期居住人口产生明显的吸引效应。隧桥收费较高,每逢节假日拥堵严重;西线尚在规划论证阶段。 二、岛内交通网络骨架尚未形成,路网尚不完善。东西轴向路网中间密两端疏,局部间距较大,缺少平行通道。东西向80公里的陈海公路既承担长距离交通,又承担短距离交通,导致陈海公路的交通效率不高,且存在安全隐患。交通可达性差,整个岛内乡镇1小时交通圈覆盖比例仅为65%。公交体系亟待优化,公交分担率仅为10%,西线公交线路明显不甚便捷。慢行交通尚未建立。 崇明立体交通规划建议 把环岛的绿色和立体交通规划起来,建设起来,让大家在崇明出行和观光感觉舒适、便利,则其他的事情就好办的多,崇明的生态优势会马上凸显出来。建议按照“空中小火车+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租赁汽车+共享单车+江河水上交通”的组合方式,结合廊道和步道建设,打造全区绿色、便捷的环岛交通体系,城乡功能和公共服务据此快速形成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汇集,这将为崇明腾飞插上坚实翅膀。 空中窄轨小火车,既是出行也是观光,尤其在经过万亩花海和北湖等碧波荡漾的水面时,是一种何等心情舒畅的体验?可把轨交崇明线在陈家镇的三个站点作为旅客集散站点,边上设置立体停车场,岛外进来的燃油汽车尽量引导停放在那里;在每个乡镇各主要旅游景点设置站点,尽量和公交站点重合,提高效率;站点周边设置新能源租赁汽车和共享单车,站点到各村委会建设自行车道。陆地新能源公交上除了完善线路,也可在汽车的外形和内部设置上做些文章,独特的公交汽车也是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而水面交通,则考虑将长江航运和内河水运对接起来,开通水上小游轮,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渔人码头,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边,展示乡镇的特色和农副产品等等通过多种元素,有吃有喝有观景。同时也设置新能源租赁汽车和共享单车。 一、空地结合交通网——环岛窄轨小火车。空中小火车占地少,投资省,可利用既有道路、河道、绿化带架设,造价是地铁的1/5、轻轨的1/2、有轨电车的3/4;安全性能良好,德国伍珀塔尔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悬挂式单轨铁路系统,98年无事故;速度快,全天候,最高运行速度50公里/小时,基本达到BRT(快速公交系统)水平,与地铁、轻轨速度相当,不受雨雪天气影响,运载能力可达到轻轨的1/2;不拆迁,工期短,最小转弯半径30米,建设周期1至2年,未来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拆卸,改线,扩建容易;噪音低、景观美,采用电力驱动,噪音30分贝,可靠近居住区布置,空轨外型美观整洁,沿南横运河、北横运河和待建的生态大道绿化带、三个主要风景区布置,可成为崇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地面交通——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汽车租赁+共享单车。推进慢行交通和低碳出行,建设500公里生态绿道、自行车绿道,塑造灵活多样的慢性系统,实现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满足居民出行、旅游的深度需求。至2020年实现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100%。 三、水上交通——兼顾民生和旅游交通双重需求,优化三岛水上交通格局。以环岛运河为骨架,通过开展水上巴士客运和水上旅游等业务,结合滨河生态廊道构建崇明水上交通网络。 环岛立体交通网建设实施保障 一、合理设置建设时序。经过严格论证和研究,确定崇明“环岛生态立体交通管网”的操作方案,《崇明绿色交通规划》可再论证。合理安排投资建设时序,引导空间结构调整,把建设崇明“环岛生态立体交通管网”作为崇明空间发展结构战略调整的有效载体。结合崇明轻轨建设情况,适时进行建设分期调整,重点先开展空中交通网络的建设,加快以崇明生态大道为主线的城镇发展段建设,并分期开展地面和水上交通网的建设。 二、加强资金保障。通过统筹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资金,增加对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公共交通长效发展的扶持机制,创新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探索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与偿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移交-经营-移交的TOT等多元化的投融资和运作模式等,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推动政府主导的工作方式逐步向市场化行为转变。 三、保证土地供应。探索更加高效的土地运作模式,严格保障崇明“环岛生态立体交通管网”的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的用地,特别是保障落实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积极协调落实现状用地整改和规划用地预留。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鼓励公交基础设施用地进行适度综合开发,建议尽快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 四、机制体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区域性公共交通、停车、交通价格管理、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经营法规和标准体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管理交通、规范交通市场。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合作及协调常设机构,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职权范围与相关责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强化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研究整合市域通道、多式衔接枢纽、复合网络布局,加强道路、车站和停车等交通用地控制和管理,加强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加强项目前期研究深度,完善项目储备机制。积极争取对崇明各乡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切实提升交通行业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完善交通智能系统。探索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运行的交通信息平台,整合交通信息采集、交通规划、用地规划、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运营、应急交通组织、交通信息发布、智能交通系统等内容,形成面向管理、协调、公众信息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把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中枢,把多部门的信息采集、更新、处理、公布联系起来,实现多部门的信息联动和管理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