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长宁新华路:从国宾路到文艺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2018-11-20 10:19:22发布60次查看

隐藏在新华路弄堂深处的欧式半圆形阳台。袁婧摄
新华路全长约2.2公里,在延安路高架建造之前,是连接虹桥机场和市中心的重要干道。道路始建于1925年,最初名为“安和寺路”,之后曾更名为“察哈尔路”“法华路”,新华路的路名则从1965年沿用至今。
走进新华路,就仿佛一头扎进了旧时光。路两侧的法式梧桐在头顶相衔,拢出一条长长的隧道,隔绝了外面的车马喧嚣。阳光透过树叶,像岁月的尘埃星星点点落在路面上,令人恍惚觉得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这里凝结,不曾流走。
但这静止感又会旋即被打破——比如老洋房的挑空阳台上探出的一抹新绿,比如西餐厅半遮的窗帘后飘出的一丝奶油香气,比如上海影城大门的门沿上挂出的一幅新片海报,比如上海民族乐团的院墙内飘出的一缕清音。它们提醒着路人,变化一直在这里悄然发生。岁月静好,烟火流动,既保留历史的古韵,又激荡文化的新声,这是新华路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治理重污染,恢复历史风貌,一栋栋花园别墅重新鲜活起来
在新华路上随意敲开一扇门,便很可能是近“百岁”的优秀历史建筑。
这里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百余栋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是新华路上独特的风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外国弄堂”,也叫新华别墅,由新华路211弄和329弄两条弄堂呈马蹄形相连而成。这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居住了多国外侨,是上海西郊“哥伦比亚生活圈”的精华部分。数十栋别墅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依照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房屋风格、式样建造,走在弄堂中如同移步换景,往往刚刚经过一栋英国乡村风格别墅的米字嵌墙,隔壁西班牙风格的红砖拱门、洛可可式的铁质花纹又映入眼帘。最新颖的是一栋双层圆形花园别墅,形似一只双层蛋糕,因而被称为“蛋糕房子”,原为西班牙公使馆使用。
曾有人说,不出上海便能徜徉欧洲乡村,讲的便是这里了。在浦东机场和延安路高架建造以前,新华路还有着“国宾道”的称号,中外领导人到访上海,通常都会从虹桥机场经这里前往市中心。那时起,新华路就是象征上海优雅与格调的一张名片。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样一条“高大上”的马路,也曾有过“脏乱差”的“黑历史”。根据报纸记载,1980年,一名女子骑车经过新华路时,路面突然下坍。民警赶到后,发现道路坍塌处有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深约1.5米的大窟窿,这个窟窿竟是路边延安油脂厂二车间排出的废酸液腐蚀形成的。该车间每天排出120吨废酸水,将地下排污管腐蚀掉以后,又在马路下面溶出了一个大洞。
新华路的污染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一份1986年的统计显示,当时整个新华路地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生活着七万居民,还有工厂111家,涉及化工、冶金、机电、医药等十多个行业。红旗力车厂、延安油脂厂、上海钛白粉厂等企业,个个都是污染大户。附近居民反映,开窗会闻到刺鼻气味,名贵花草也不敢养;家电和餐具用不了多久就会腐蚀生锈;学校的学生上课,哪怕天再热也要关窗……在政府的督促下,新华路地区从1980年代初开始治理污染,将污染严重的企业尽数迁离,对其余企业进行就地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消除污染源。1994年,新华路地区终于正式摘掉了重点污染地区的帽子,恢复了鸟语花香、天朗气清的环境。
闻名遐迩的“外国弄堂”有数十栋花园别墅散落其中,图为位于新华路211弄1号的一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袁婧摄
2004年,新华路被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外国弄堂、梅泉别墅等优秀历史建筑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而且跟附近的邬达克纪念馆、孙科旧居、哥伦比亚总会等地标串联在一起,历史的回声在这一栋栋花园别墅中流动、鲜活起来,构筑起一个独具韵味的文化空间。如今,每天都有人拿着手绘地图,循着旅行线路来这里寻踪。手捧单反的青年背包客与骑着共享单车买菜归来的爷叔擦肩而过,是这路上再寻常不过的风景。就在这一次次安静的擦肩中,百年历史的“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正在焕发新生。
发展新地标,围绕电影、音乐等元素构筑起文化生活的长廊
如今人们提起新华路,最先想起的很可能不是外国弄堂等历史建筑,而是电影、音乐。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个新的文化地标落址新华路,为这条绿树掩映的马路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新华路常年静谧,但只要到了六月,这里就摇身一变,成为影迷狂欢的集聚地。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位于新华路160号的上海影城总是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开票日总有许多热心的影迷在影城门口排起长队,虽然线上购票提供了便捷的选择,他们更喜欢现场购票带来的“仪式感”;与别处的咖啡店不同,影城一楼的星巴克里每天聚满了电影专业素养大约是最高的一批观众,兴致勃勃的讨论声中常常飘出“长镜头”“4k”这些术语;在放映厅、电梯间、走道中,不期然就会偶遇来参加活动的全球影坛大腕,影城楼上的“老克勒”餐厅老板每年都要往墙上添几张明星合影……到今年已经走过了21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是“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而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的上海影城,更是不容错过的经典地标。
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上海影城1991年落成,这是摄于1992年的照片,当时上海影城前面还有喷泉。资料图片
上海影城在1991年落成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五个电影厅,被人们称为“电影宫殿”。在当年全国基本上还是清一色“礼堂式”单厅影院的时代,这座沪上首家五星级电影院开创了中国多厅影院的先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座多厅影院,才有了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基础,1993年开始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是在这里诞生。随着放映技术的发展,上海影城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硬件设备,始终保持全国顶尖水平。2014年,影城一厅升级为“东方巨幕厅”,是全球首家采用高亮度多基色激光光源进行电影放映的影厅。两年前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全球只有5家电影院能够播放120帧/4k/3d版本,上海影城是其中之一。今年,长宁区计划积极推动上海影城改建项目,将影城打造为代表上海特色文化的“电影综合体”。
除了电影之外,新华路上还常年萦绕着“音乐之声”。挂着新华路336号门牌的院子,在1982年搬进了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悠扬的丝竹之声从此便与院内翠竹日日相伴。1986年,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也在这里成立。看似不起眼的院落,成了众多杰出音乐家的孵化地,两个乐团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无数美妙的旋律从这里出发,传遍大江南北,飞向世界各地。近年来,新华路上这个小院发生的巨大变化,恰恰是上海持续深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的缩影:2015年,上海轻音乐团迁址浦东,成为入驻浦东的首家国有市级文艺院团,揭开了沪上“文化东进”的序幕;2017年,上海民族乐团开启了修缮项目,依托现有历史留存建筑和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通过统筹布局和合理设计,对房屋结构、外立面、舞台、建筑声学、建筑设备等进行优化加固和大修改造。今年5月,民乐团已经回到先期修缮完毕、焕然一新的排练厅进行排练,而整个修缮工程预计将于2019年年底基本完工。
这些文化新地标凝聚起来的“人气磁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家汇集于此。30年前只有几家小卖部散落于工厂和住宅之间的新华路,已经变成了“网红店”云集的文化生活长廊。入选“米其林指南”的餐厅就有两家,分别是法餐厅villa le bec和中餐厅鹿园。此外,还有吸引众多文艺青年蜂拥而至的m2f的咖啡,老牌西点房马哥孛罗的面包,24小时营业被称为“深夜食堂”的六樘门的川味面条……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新华路也因为这些新元素,而增添了丰富多元的生活味道。
道路两侧高大法式梧桐仿佛拢出一条绿色隧道。袁婧摄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