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静安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之路
2018-11-19 16:45:52发布53次查看
张爱华,1958年4月生。曾任上海第一服装厂厂长助理、党总支书记,上海市服装公司团委书记、副处级工会主席,原静安区计委副主任等职。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任原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2009年2月至2015年11月,任原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是静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口述:张爱华
采访:马燕佩、郭晓静、范建英、常海山
整理:范建英、常海山
时间:2018年7月10日
2005年1月,我从静安区发改委调到静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任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参与了静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这项工作进展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最终完美收官。我本人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能够参与其中,贡献一分力量,非常欣慰。
创建之路艰苦卓绝
“全国文明城区”是衡量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普通人看来,“文明城区”也许就是单指环境整洁,但其实不然。按照文件的规范说法,“全国文明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区。这是一个反映城区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对于这项荣誉称号,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1996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规划,经过不懈努力,到2008年创建成功,这显然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只仅仅为了一个称号,深层次目的是希望能够借创建工作的推进,提升静安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综合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区域优质、均衡的可持续发展。
静安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心脏,原静安区占地面积很小,只有7.62平方公里,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中西文化荟萃、交融之地。静安具有先天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静安区独有的文化积淀,也成为了申请“全国文明城区”的基础。然而,身处百年老城中心,这里有摩天大厦、高档住宅、广场,也有老式里弄、危棚简屋。由于历史原因,新旧交错在一起,发展存在不均衡。有些短板,限制了静安的发展。一是发展不均衡。梅陇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等一批地标式的楼宇,与1.8万个马桶、16万平方米的二级旧里并存,客观上制约了城市布局的优化与发展。二是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人群多样化,全区户籍人口31万,加上每天有10万名白领员工上下班,交通流量很大。三是区域老龄化严重。全区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还有4.3万名困难弱势人群。四是有潜在易发隐患。静安地处上海中心位置,是南来北往的交通中枢,是各种不稳定因素潜在易发地区。寸土寸金的地区,小商小贩多,要取缔一些无证摊贩,很容易引发冲突。各类群体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利益需求差异较大,这都增大了城区管理的难度。五是发展后劲乏力。静安土地资源稀缺,且主要发展以楼宇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致使与各中心区之间竞争同质化,发展潜力有限。类似问题种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很棘手,不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些难题,历届静安区委、区政府都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绊脚石。静安作为一个地域小区,要成为能量大区,肯定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逐步走向发展强区,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打造一流的综合环境,包括静安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等。只有综合环境的水平提高了,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这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难度很高、压力很大,但我们并没有把创建工作当作负担,而是将其视为推进静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难得机遇,转变工作作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突破瓶颈,全力推进。
从整体来看,从1996年到2008年的12年间,静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经历了起步、发展、攀登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6年至2000年。1996年12月,区委五届八次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区的目标,从而成为全市第一批提出创建目标的中心城区之一。紧接着2000年,静安区创建成为上海市首批文明城区。作为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从点到面的做起来。从“文明家庭”到“文明楼组”“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再到“文明城区”,“从文明岗位(窗口)”“文明班组(科室)”“文明单位”到“文明行业”,形成了两条主要的“创建链”,带动工作的全面推进,逐步形成了“结对帮困”“结对共建”“三级网络”“双休四百(居委干部利用双休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志愿服务”“特色小区”等一系列创建特色。这些具体工作的开展,卓有成效,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个大项目夯实了基础。没有这些工作作为前期铺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可能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已。显然,这个阶段工作相当重要。
发展阶段:2001年至2006年。由于前期工作的稳步推进,2002年底,静安区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称号,这算是一个不小的阶段性的成果。2005年评选中,静安区总分名列全市第三,在众多城区中,成绩也是突出的。这个阶段的创建工作,主要从两条“创建链”发展到三条,即增加了“从文明地铁站”“文明候车站”“文明交通路口”“文明公园”“文明示范标志区域”到“文明公共场所”的“创建链”,并形成了“收件回执”“诚信档案”“社区学校”“市民巡访团”“支部建在楼上”等十项特色工作。其中,静安首创的“社区学校”被中宣部领导赞誉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创造”,“市民巡访团”工作经验被中央文明办收入《精神文明创新工作100例》一书,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文明办对我们这项工作的大力肯定。
攀登阶段:2007年至2008年。2007年1月,静安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按照“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思路,打造国际静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战略目标,对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新要求充分调动了我们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把工作热情推向高潮。2008年4月,静安区委、区政府果断抓住“迎奥运、迎世博、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三迎”大好机遇,在制度上大胆创新,成立静安区全国文明城区迎检工作指挥部,又叫“三迎”指挥部,时任区委书记龚德庆任总指挥。时任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仁良,时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姜耀中,时任区政协主席刘晓明任副总指挥。时任区委副书记郑健麟任常务副总指挥。这样一来,明确了任务,调动了各方积力量,各项工作也有了主心骨。全区全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大战役,就此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
迎检战役全民参与
“全国文明城区”评审有一套完整的测评体系,检查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态度。测评体系分“基本指标”“特色指标”两部分。其中,基本指标反映创建基本情况,设置了七个测评项目,30项测评内容,共404项测评标准。基本指标还设置了六个细节性测评内容,分别考核西部、中部和东部城市。检查方法分听取汇报、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考察、整体观察等六种。其中实地考察又有三种方法:一是实景(情)模拟验证,即拨打法律服务热线、拨打维权举报电话等;二是实地调查,即到社区查看相关工作记录等;三是实地观察,即根据实地观察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到实地考察点,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观察后打分。静安区立足上海,是要参照东部城市最高标准评价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找到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加强组织领导是重中之重。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是一件小事情,要做的工作很多,千头万绪,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很重要,并且很快就要迎来2010年世博盛会,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们建立了指挥部,习惯性称创建为“三迎”指挥部。5月12日,静安区召开精神文明建设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动员大会。我记得很清楚,动员会是下午2点召开的。机关干部、街道居委会、静安居民代表等人员都参加了,最普通的民众的力量都被调动起来。动员会后,大家都认识到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难度很大,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集全区之力,方能创建成功。
以区四套班子领导为核心的“三迎”指挥部高度重视,有条不紊的部署落实。指挥部先后在重要时间节点召开了四次工作例会,就查找出来的问题明确整改措施。在迎检的关键时刻和高温时期,区四套班子领导多次进行实地检查、慰问指导“三迎”工作。区委常委会多次听取“三迎”办公室工作汇报,做出部署。为更好地统筹工作,指挥部还下设了材料审核组、问卷调查组、实地考察组、宣传组、社会动员组五个迎检工作小组。五个工作组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对相关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在迎检的冲刺阶段,实地考察组还与社会动员组联合成立前线指挥部,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坚持每天晚上召开指挥部例会,保持信息上下畅通。
另外,为更好地形成创建合力,静安区各委办局、街道等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谁家的孩子谁人抱”要求,层层落实工作职责。比如,区文史馆成立人文资源巡讲团,深入社区开展义务巡讲;区旅游局把创建宣传材料送到区域内各宾馆和旅行社;区司法局组织专场文艺汇演,将普法宣传送进社区;区绿化部门针对静安“袖珍区”特点,精心装扮城市景观……此外,公安、工商、文化、卫生、食药监、城管、街道等部门还联合行动,开展环境整治、卫生执法、整顿文化市场等工作,华山医院、华东医院、邮电医院、儿童医院、上海航空公司、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以及一些驻区的金融、银行单位、水电煤等公用事业窗口单位,建筑工地等,也都主动要求参与到创建工作之中。
再则,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调动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普通民众之力的广泛参与才是关键。为了做好宣传工作,当时我们文明办陆续制定了《迎奥运、迎世博、迎全国文明城区检查工作方案》《上海市静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分析报告》等细则,并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立体型、全方位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浓郁的舆论环境氛围,以提高广大居民的知晓率和文明意识。我们在主要景观路段和工地围墙上制作大型喷绘广告,在区门户网站上设置“文明创建热点专题”、开设论坛,在公交移动电视、地铁站点内播放文明创建宣传片,入户向居民发放问卷资料,制作功能各异的宣传品22种,下发宣传品40多万份。主动与有关电信公司合作,向生活和工作在静安的市民发送含有文明创建内容的手机短信40万余条。针对外来务工者比较集中的特点,制作了5000份精致优美、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用简单明了的语句配以生动诙谐的漫画介绍宣传静安“三迎”工作。此外,各社区街道除了在各居民区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进行宣传外,还制作了包含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和奥运知识等内容的宣传立牌,统一布置在居民区绿化带和辖区重点路段。针对辖区楼宇多、社区单位多的特点,向每个社区单位、楼宇企业、两新组织发放了公开信,向社区居民发放《给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倡导文明从身边做起。区级媒体《静安时报》开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专版专栏全方位报道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新闻和动态,区有线电视中心设立专题深入反映创建内容。同时,我们还加大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新闻频道”等市级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以增进全市干部群众对我区创建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在加大宣传的同时,还以志愿者文明传递活动为载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城区创建,并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社区劳动,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还有听取各方声音,以开放的态度开展创建工作。迎检初期,我们曾邀请了30多个市相关部门召开全国文明城区意见征询会,虚心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发动雅称“啄木鸟”的区、街道市民巡访团等社会力量,每天几次在静安的大街小巷捕捉“六乱”现象,拍成照片,提出整改意见。还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刻。一件是“鲜花送给文明人”。前面我讲过静安的文明创建有三条创建链,其中公共场所创建工作的难度较大。当时的考核标准是行人过马路要走横道线、出租车不能随意停靠载客、公交站点要排队上车等,而这类人群流动性大,宣传教育工作很难覆盖到位。因此我们就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由身着标志性马甲的志愿者手捧一束康乃馨,站在马路转角处,看到马路对面行人在绿灯亮时通过,就迎上送去一枝花予以鼓励,如红灯亮时过马路就上前进行文明提示。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甚好。另一件是“树叶飘到半空就接住”。这是创建期间静安的环卫工人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静安的环境保护真是做到了精细化,除了“行人可以在南京西路上席地而坐”“人家扫四遍阿拉扫八遍”等实实在在的做法以外,又提出不能让地上有一片纸屑,哪怕是树叶掉下来也不能让它落到地上,这样的工作境界,实在感人。到了迎检的最后时刻,静安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清扫工人、城管队员、公安交警、园林工人、居委干部和市民巡访团忙碌的身影。可以说,广大静安干部群众倾注的巨大热情,使静安的创建工作真正是全民参与。
荣誉称号花落静安
各项工作都做好了,我们就做好准备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2008年7月下旬,市文明委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考评团莅临静安,对静安区的创建工作开展了全方位测评。首先在问卷调查方面,由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我区五个街道随机抽查了600户居民,被调查的居民积极配合,较细致地完成了调查问卷工作,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态度。在7月22日的“听取汇报”测评工作会议上,检查团同志观看了文明宣传片和有关专题片,听取了静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汇报,并重点对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并详细询问了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整体上检查团对我区提供的材料表示肯定。之后,按工作流程开始实地考察,在7月23日的实地考察中,检查团对全区的主干道、主要交通路口、公交枢纽站、主要商业大街、集贸市场、窗口行业、居民区等进行了检查。这些基础设施的状况,更能反映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没有做到位。经过两个多月的奋力拼搏,在各单位通力合作和全体居民的密切配合下,静安创建工作得到市文明委和检查团的较高评价,成功通过了市文明委的检查,被报送到中央文明办参评全国文明城区。
获得参评“全国文明城区”的资格,并不代表能评得上,毕竟全国很多城区也在开展创建工作,到底谁做得更好,由中央检查组来评定。9月中下旬,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静安迎来了中央文明办检查组的最终检查。这是静安创建历史中第一次接受中央文明办的测评,我们也经受了从来没有遇到的考验和挑战。9月16日,中央文明办检查组就对静安城区环境开始暗查。22日上午,正式进驻我区进行检查。23日上午听取汇报,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汇报会,龚德庆书记就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作了全面汇报。下午检查组分别到静安寺社区、雕塑公园、中信泰富和恒隆广场、静安寺庙等进行了整体观察,这些是静安区的特色景点和主要商业商务区,也是上海的主干道,所以他们非常重视。22日至24日连续三个晚上,检查组分别对我区五个街道内21个小区、共603户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同时检查组还对我区的创建材料进行了全面审核。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2日,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区进行了公示,静安顺利通过。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时任区委书记龚德庆代表静安区赴京参加会议,领取“全国文明城区”的奖牌,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杭春芳和我们几个创建工作的参与者陪同赴京。
表彰大会当天上午的预备会其实就是“走台”,只有龚德庆书记一人可以进入会场。他回来就给我们传达会议精神,并讲了一些有趣的事,他与其他局级以上领导在中央文明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练习走台,排练了五遍才算通过,可以看出表彰大会的分量。尽管很辛苦,龚书记心情很愉快,他毕竟是代表静安区人民去领奖,奖项是静安人民上下一心才得来的。
静安人太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了!获得这份荣誉,我们都很兴奋。讲一些细节性的事情:在返回上海的前夜,留在上海的郑健麟副书记打电话通知我们说,在家的四套班子领导和“三迎”指挥部的同志们都要到机场来迎接,并要在机场合影留念。可以看得出他也很兴奋,要大家一起留下珍贵的合影,也体现出对大家辛勤工作的肯定。我们到机场迎接的人员以飞机为背景留下了一张28人的大合影,前面是一条标志性的横幅“热烈祝贺上海市静安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光荣称号”。全区上下为此欢欣鼓舞!2009年、2012年,在中央文明办针对所有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区进行的暗查评比、复查测评中,静安区又两次获得总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全国文明城区的成功创建,确实为静安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城区市容环境面貌有了显著改变,一批长期困扰我区的“顽症”得到了整治,一批违章建筑得到拆除;行政效能和城区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得到巩固和完善,城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动员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民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举止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逐步形成。但最为宝贵的,是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静安创建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坚克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静安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是静安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是对静安城市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成绩的取得是静安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这项荣誉称号只是对静安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并不说明我们各项工作已经尽善尽美。新的规划出台后,两区“撤二建一”,新静安37.37平方公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也有更高的追求,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我和每一个静安人一样,都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并辛勤工作,一起把静安建设得更美好,一起共享文明的成果,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夙愿,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苦一点、累一点,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