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法院呼应调研需求 下沉司法资源
2018-11-19 14:23:25发布61次查看
社区法官在华泾镇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张硕洋摄
随着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诉讼呈现数量多发、主题多元、诉求多样的新情况、新特征。徐汇法院积极深入相关部门和基层社区开展大量调研,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为出发点,成立“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主动延伸、下沉司法资源,源头化解矛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司法服务,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汇聚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知名法官及法官助理,他们与全区十三个街镇一一结对,根据需要提供定制服务:社区纠纷化解、开展业务培训、指导人民调解、进行法治宣传等。积极创新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区消保委设立消费纠纷巡回审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巡回审判、在线诉讼服务,根据化解纠纷的实际情况,社区法官可直接至巡回审判点开展调解,调解不成时,符合法律规定的,可当场开庭、当庭宣判。
“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坚持三个工作方法,提升司法服务针对性。即对象上定准社区园区。社区法官工作室与徐汇区13个街镇定点结对,每个街镇办事处设1名司法联络员,由社区法律服务所负责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或了解社区纠纷全面情况的基层工作人员担任。内容上摸准群众需求。社区法官工作室根据司法联络员反映的法律需求和社会司法热点问题,汇总形成法律咨询和讲座主题菜单,由群众自主选择宣讲内容,并为特殊困难群体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开辟司法服务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定制法律服务。时间上找准恰当节点。如在大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之际,工作室利用企业午休时间,深入漕河泾开发区,累计开展9次午间法律门诊活动;八一建军节前夕,走进武警驻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新学期开学之际,开设“开学第一课”,讲解校园伤害防范知识,均深受欢迎。
社区法官工作室针对大调研中群众反映的司法新需求,将司法尺度和司法温度有效结合,实现法官坐堂断案单向性延展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双向交流,将8小时工作制延伸至“5+2”“白加黑”全年无休工作模式,成为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矛盾纠纷的“调解器”、普法宣传的“播种机”,更为区域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