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2018是一个告别的年代!而我们却没有“死亡教育”……

2018-11-19 5:00:00发布79次查看
  2018是略显沉重的一年
霍金、盛中国、单田芳、金庸、斯坦·李……
一位又一位大师的先后去世
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90后的我们开始学会送别,
送别那段打开电视机看李咏节目的青春。
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
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
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
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死亡教育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毕淑敏说:“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
但出于对遗忘、对未知的恐惧,我们总是讳言谈到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甚至是带有诅咒意味的,一个人只要说出“死”这个字,灾祸就会接踵而至。
但人生或许就像一片叶子,由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生机盎然,再到秋天的橙黄、枯萎、最终还是要归于大地。
现实一点讲,我们所见过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一场死亡,我们身边的亲人也都会离我们而去,而我们自己,也将在某一天和这个世界告别。
虽然《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如果换个角度,试着站在死亡的视角去审视当下,懂得向死而生的可贵,人生中的很多困惑才能真正释然。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开始凝视死亡的时候,才能转过来看看人生到底是什么。
承认死亡的存在,认识死亡的真相,并努力做到向死而生,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修的一门课。
国外的死亡教育
其实,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没有人能绕过去。
只是我们都很忌讳“死”这个词,当孩子问起时,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小孩子别问这么多,以后就知道了”,“他只是睡着了”,“他去旅行了”,“他去了天上”……
我们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但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美国,死亡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他们会开展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孩子们会去观察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
他们有的会养毛毛虫,有的会养小鸡,有的会养小金鱼.....
虽然孩子们都精心照料,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意外。
老师就会抓住这个契机,带孩子办“葬礼”,跟孩子们讨论什么是“死亡”,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解答孩子的各种提问,带他们给小动物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并告诉孩子:
“小动物生前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所以,他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由此帮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逝者生命的结束,不是爱的分离。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去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第19部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在豆瓣上拿下9.4分,是2017年上映的剧情长片冠军。 影片以“爱与回忆”为主题,用亡灵世界的故事,为观影者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了。
《寻梦环游记》的故事背景是墨西哥一年一度的亡灵节,传说这一天,是去世先祖们从另外一个世界来到人类世界,与自己的子孙后代“团聚”的一天。 因为亲人间的“记忆”,这天并不像其他国家过“鬼节”一样悲伤,反而因为连接和温情显得更加欢乐。
丹麦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也给人有同样的温情:故事的主人公叫艾斯本。他最喜欢的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小艾斯本伤心极了,每天看着爷爷的照片掉眼泪。妈妈告诉他“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告诉他“爷爷化作了泥土”。可是,哪一个说法,小艾斯本都不愿意相信,他固执地坚信,最爱他的爷爷一直没有离开。
直到有一天,爷爷变成幽灵回来了。爷爷知道自己不应该在这里,他一定是忘记了一些什么。小艾斯本不想让爷爷不开心,便陪着爷爷一起寻找他忘记的东西,爷爷努力回忆一生经历的那些幸福点滴。终于,有一天,爷爷想到了自己忘记了什么,他告诉小艾斯本,忘记的这件事,是同他有关的,爷爷说:“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认真告别之后,爷爷开心地离开了。
墨西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这也是《寻梦环游记》所体现的价值观与哲学观念——“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的可贵。向死而生!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死亡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不可或缺!
与孩子谈生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能先接触到的是爷爷奶奶等长辈们的离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般到5岁左右,大部分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关于灵魂与生命的主题,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提出的生死话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或者误导的教育。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因此,张淑美认为,针对幼儿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