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80多年前,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如此赞扬武康路。
在过去,武康路还不叫武康路,叫福开森路。这估计是法租界内唯一一条以美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路,直到1943年,汪精卫将福开森路改名为武康路,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电影《色戒》里,易先生为王佳芝在福开森路购置了一套别墅,在故事的结尾,王佳芝跟黄包车司机说,到福开森路去。正是电影里这几句台词,让影迷们对“福开森路”充满了好奇。
时至今日,这条梧桐婆娑的道路上,仍保留着近30处名人故居。这条全长1183米的马路,被喻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武康路2号,上海丝绸大王莫觞清的豪宅;武康路40弄1号,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故居;武康路67号,中国近代史上“四大家族”之一、国民党高官陈立夫的故居;武康路113号,巴金写下《随想录》的地方;武康路393号,革命先驱黄兴的故居……
诺曼底公寓
武康路淮海路路口
想要从头到尾好好地逛逛这个武康路,最好的开头就是从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出来,沿着淮海中路走,在兴国路、武康路、淮海路交汇的路口,再沿着武康路一路向北~
在这个车流交汇的繁杂路口,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座恍若邮轮的神奇建筑——武康大楼,也是人们常说的诺曼底公寓。
这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一座“陆地上造的船”,公寓的地皮在两条道路相较的三角形地块上,宛若船型。进行过多年邬达克建筑研究的学者曾说:“邬达克设计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为第几而生的,他很看重建筑所在地的‘文脉’。”
也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在一战中殉难的法国战舰诺曼底号,但这并没有丰富的史料支撑,只是一个民间说法。
要以最佳的视角来欣赏武康大楼,不如站在天平路余庆路口,等候十字路的红灯转绿,抬头望一望这幢高达八层楼的奇特建筑,第一、二层筑成基座状,由一串半圆形的券廊围绕;第八层处理成檐部,混凝土石状墙面与楼宇的基座上下呼应。
黄兴旧居
武康路393号
在武康大楼沿着武康路走大约4分钟,就可以看到民国二把手黄兴在上海的旧居武康路393号,一幢英式乡村花园洋房,如今已经变身成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
游客可以走进厅堂,看看这栋建筑,听听旅讯。这个宽敞的厅堂里不仅防着许多老建筑的模型,也展示着出自名家的老房子水彩画,用颜料再创造的老洋房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如果时间充足,完全可以在这里看看杂志和书籍,满满一个暑假关于上海故事的书足以吊起你对老上海的兴趣。
而且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都会举行各种以武康路周边为主题的活动,让你能了解更多幕后的故事。而且这个活动免费!不过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活动信息可以致电(021)64335000或者关注官方微博@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发布的信息。
武康路390号
原意大利领事官宅
离开黄公馆之前,可别忘记要拿一份地图哦。就在黄公馆的对面,可以看到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领事官宅。
深色屋顶白色墙壁,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
武康庭
武康路374-378号
看完领事馆,继续朝前走,就可以到达武康庭了。
这个新式里弄建于2007年,大门顶部的栅栏上写着“ferguson lane”几个英文字,中译为一个很美丽的名字“武康庭”。
这小片空间是武康路上类似新天地的所在,不同的是,新天地的背景是石库门,而武康庭的卖点则是老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