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重构文化生态环境 让浦东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2018-11-19 9:09:43发布59次查看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精神,落实市委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求,结合浦东文化高地专项调研,在大调研中通过实地走访、会议座谈、文献搜集等方式,对浦东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调查、梳理和研究。
  浦东文化遗产家底基本摸清,影响逐渐扩大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初步成果。
  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步形成,包括涵盖30个街镇的435处不可移动文物和涵盖全部10大门类的70个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133人,并建有各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7个。近年来,区级财政陆续投入资金修缮了35处不可移动文物,出版了《浦东文化遗产丛书》,并在全国首创了通过微信服务号“浦东文博”进行文物安全巡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文物查询、文物巡查、宣传教育融合在一起。
  文化遗产传承影响逐步扩大。
  浦东新区每年组织开展不同主题、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进社区、进商圈、进地铁、进校园、进机关”等“非遗五进活动”广受各类群体欢迎。“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不断增多,其中上海绒秀的创意开发较为成功,绒绣文创概念品进入了上海设计周、德国汉堡展等专业大展。
  浦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在执行上存在难度,受限于法律法规,文物与非遗项目可上可下、可进可退的动态保护机制还有待形成。
  保护资金缺乏保障。
  除了一次性的修缮补助,区级层面尚缺少长效的资金补助机制,部分街镇甚至无文物专项保护财政预算,非遗项目经费远远不能满足保护需要。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在政府保护机构、博物馆、纪念馆中都普遍面临缺乏专业人才的窘境,非遗项目也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因待遇问题,目前传承人和展示场馆工作人员总共不足20人。
  利用传承成效不足。
  大多数非遗项目也因种种原因难以通过生产性保护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如钱万隆酱油,主要依靠传统手工艺生产,人工成本高,市场规模小,企业只能微利经营,举步维艰。
  让文化遗产“见物见人见生活”
  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资金保障。
  落实文物评估、巡查、修缮资金,开展文物平安工程建设,鼓励民间机构和个人设立公益基金,创新浦东文物保护性利用模式。
  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
  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成立“浦东新区非遗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各部门工作配合、密切协作,定期共同研究解决浦东非遗保护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模式。
  建立非遗传承人综合档案制度。推出积极有效的传承人扶持计划,探索逐步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开展“浦东文化寻宝”活动,制作《舌尖上的非遗》宣传片,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文物认领”“文化遗产基金”等方式参与浦东文物保护。
  加快文化遗产与城市的融合共生。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文化遗产精品旅游项目。开发上海绒绣、三林刺绣、三林瓷刻等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把高桥松饼、钱万隆酱油、三林酱菜、下沙烧卖、三阳泰糕点等打造成平民化的“非遗伴手礼”。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