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场上海青少年社区运动会竟然开进了时尚商场,到底靠啥吸引潮爸辣妈带娃齐参与?
11月17日,云淡风轻——在上海长宁区遵义路和紫云路的交汇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体育运动场景。橄榄球、冰球、射箭、棒球和足球这五个运动项目搭起时尚展台,吸引众多衣着光鲜的辣爸辣妈陪伴孩子一起参与“虹桥南丰城马赫运动会”。
图说:青少年社区运动会开进商场露天区域,人气十足。
尽管上海市运动会近期已落幕,但市运会首设贯穿一整年的“活动项目”,依旧热闹进行。作为市运会活动项目的“上海市青少年社区运动会”专场,一场潮味十足的体育嘉年华被搬入人气十足的摩登商场,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运动的魅力。
趣味项目激发全家运动热情
在上海市青少年社区运动会南丰城专场运动会现场,五个类型各异的运动小达人项目不仅富有趣味,更融入一定科技元素,方便记录小选手的数据,最终统计结果并领取奖品。
图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参与运动会的小选手们,需要闯过的第一关是“精英足球场”,在灯光闪烁后必须快速踢皮球击中目标;第二关橄榄球,需要小选手绕杆、碰撞后完成冲刺,看谁用的时间最短;第三关冰球,则考验小朋友的爆发力,发力挥杆后液晶屏就显示进球的瞬间速度;射箭比拼的是头脑好、眼睛亮;最后一关棒球,则有专业教练指导,有天赋的小孩现场就能玩出“本垒打”。
“平时我们经常来这吃午饭,今天看到有运动项目,就和孩子一起放松下。”家住附近小区的屠女士透露,“我儿子在学校里最爱上体育课,但平时放学后功课比较多,周末还有课外培训班,我们家长上班也忙,没太多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这个小小运动会搬到商场区域,方便我们用餐后直接参与,感觉挺好的。”
图说:鞍打鞍打本垒打。
也有不少精明的家长,特别选择周六前来参与。“我们在微信上看到,周六是上海市青少年社区运动会的公益时段,孩子可以免费参与。其他时间带孩子来玩,每个人买张门票要69元,当然送一个购物礼包。我还真要感谢活动主办方,让我们家孩子免费玩通关,放松身心!”
据悉,仅过去两个周六的公益性“上海市青少年社区运动会虹桥南丰城专场”,就吸引超过600多组家庭、2000多人次参与。由于商场本身具有亲子主题等特点,和运动会主题贴合,两者叠加带来更多参与的人气、体育的活力,实现商业和体育的共赢。
图说:家住附近的小学生参与青少年社区运动会。
就读于天山路第一小学三1班的同学刘家驰,是一名性格活泼,热爱运动的孩子。这个周六的中午,他就和5名同班同学相约一起参与“马赫运动会”,比一比谁的体育兴趣更浓、赛一赛谁的运动技能更棒。看着孩子们在兴奋投入的样子,家长们在一旁也颇为欣慰。
预防近视需多参与户外活动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日前,国家领导人在看到有关报刊刊载《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一文后,作出了重要指示,“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图说:预防青少年近视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触目惊心:一项新研究发现,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受调查者中)有12%的一年级孩子患有近视,而在初中一年级时,这个比例上升到了67%。
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一代孩子是电子“保姆”带大的——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电子产品成了一些孩子的标配,无节制使用必然伤害视力;作业过多,学习负担过重,导致用眼过度,这是另一个原因。
图说:部分学生本该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被补习班挤占。
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缺少户外运动,成了“三门儿童”——上学出家门,出了家门进车门,出了车门进校门。被学业过度“绑架”,放松身心、调适眼睛的时间哪还充裕?
一名沪上体育教育专家表示,户外锻炼不达标是孩子近视的重要原因,“国外孩子为啥相对近视比率低?是因为家长更重视体育的教育和健康功能,同时国外社区的体育场地更充裕,孩子们投入锻炼的时间也更多。”
图说:走到户外运动也能预防近视。
显然,中国的青少年要预防近视,关键是更多走到户外,更多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会现场,一名供职于长宁区政府的家长表达类似观点,“周末我们让孩子多到户外玩玩,除了愉悦身心,对视力也有好处。毕竟,视线更远,光线更足,对孩子的眼睛也是一种健康促进。”
社区体育是孩子锻炼第三课堂
尽管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青少年近视率不低,但沪上一直高度重视校内体育课的开展。今年,上海市教委发布相关指导意见,9月1日起沪上各区试点学校需确保小学每周“4+2”课时的体育类课程。
图说:去年上海青少年社区运动会,在全市多个区展开,但场所大部分都在体育场馆。
体育课增多了,孩子们当然开心,但体育教师数量、体育场地存在不足等瓶颈,也客观存在。据悉,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不少小学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并没有一个400米甚至200米跑道标准操场;很多学校在体育课数量增加后,人数不足的体育老师课程连轴转。由此,一些体育活动课无法在室外开展,只能通过围棋兴趣社团等形式在室内进行。
好在,体育的第二课堂往往由父母主导。走出校门,沪上家长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不少家长都愿意出钱让孩子学习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每逢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去打冰球、练花样滑冰、马术等十分常见,男孩子前往社会青少年俱乐部接受足球培训、锻炼身体,也成为一种新潮流。显然,家长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支持,是自家孩子爱上体育锻炼的核心动力。
图说:越来越多家长送孩子学习一门体育技能,比如沪上冰上运动就很火热。
这几年,上海也一直在打造孩子参与体育的第三课堂:由上海市体育局主导的上海市青少年社区运动会破土而出。体育职能部门有关人士表示,“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公益培训及青少年社区运动会,是上海市体育局推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举措。打造这个属于孩子的社区运动会,一来可以方便青少年在社区内就近参与,二来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第三可以让他们拥有团队意识和竞争理念,最后希望这些亲子类的体育游戏,能让全家都参与健身。”
图说:公益性质的社区运动会多多益善。
“这个在商场露天区域举办的社区运动会,给我感觉很时尚、很热闹,参与的形式也很活泼,对孩子和家长都很有吸引力。”一名陪伴孩子一起打棒球的爸爸表示,“我们小时候就是玩着长大的,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的童年时代,作业、辅导真的有点多。我们希望,类似家门口的公益性运动会能越来越多,让孩子在周末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