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树皮画,你见过吗?上海站巡展今天开幕
2018-11-16 11:51:15发布68次查看
《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上海站巡展今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幕,展出至明年1月6日。澳大利亚阿纳姆地的原住民树皮画是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收藏,此次中国巡展是这些艺术作品第一次离开澳大利亚赴海外展出。今年7月3日至9月3日,展览首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出是中国巡展第二站。展览还将赴全国其他省市进行为期20个月的巡展。
上海站巡展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b1临展厅,展出了原住民树皮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和物件110余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马修·特利卡介绍,树皮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来自阿纳姆地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澳大利亚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在这片大陆上生活了逾6.5万年,他们丰富多姿的文化体现在树皮画的精妙图纹中,土著艺术家从事树皮画创作已有千年历史。这些树皮画是艺术家用从土地中自然生成的颜料和树上脱落的树皮创作而成。
在上海参展的作品创作于1948年至1985年,由三种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组成——阿纳姆地西部地区树皮画以象征性图像见长,东部地区的艺术家更强调几何图形,中部地区则偏向二者的融合贯通。作品主题涵盖远古时代的生活、原住民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考量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思考。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高级策展人麦克·皮克林说:“澳大利亚原住民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并延续至今的艺术传统。这三个地区各自拥有独特的绘画风格,我们相信海外观众会被艺术家对澳洲植物、动物、原住民传统的描绘深深吸引。”
《彩虹蛇纳里奥德》是一件重点展品,1984年由巴戴耀·纳加麦瑞克创作。据皮克林介绍,“彩虹蛇”在澳大利亚原住民心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龙”。从树皮画上看,“彩虹蛇”有鳄鱼的头、鸸鹋的胸脯、鱼的尾巴、长着睡莲的脊背。
《弥弥于狩》这件作品展示了传说中的穴居精灵mimih猎捕袋鼠的场景。画面上,身材纤长瘦弱的穴居精灵mimih拿着工具捕猎袋鼠,并将获得的食物与部族分享,传递着应当分配食物、兼济众人的社会规则。
《鳄鱼人与魟鱼人之战》用动物写意,代表了原住民心中的“轮回”概念,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会与祖先团聚,然后再以其他形态回到现实世界。也就是说,人死后很可能变成一个动物,动物死后也可能转世为人。树皮画中,相同的动物表示同一个阵营,不同的阵营在彼此对峙。在领地争端中,还有一些乌龟代表了“吃瓜群众”,它们在看热闹。
马瑟曼·马瑞卡1967年创作的《儒拉津勾族葬礼》也表现了原住民的信仰。上半部分的彩带代表光线,当光线被粒子散射时,会形成一道“光束”。结合对下半部分的理解,便是:葬礼在黄昏时举行,参与送葬和舞蹈的人群扬起地上的尘土,映射出夕阳的光辉。下半部分的人物图像有红、黄、黑三种颜色。红色代表逝者的灵魂,黄色是负责接引逝者的精灵,黑色是参与送葬的人。再看最下方的两个黄色精灵:左边的手持打击棒,右边的在演奏迪吉里杜管,它们都是原住民的演奏乐器。据介绍,原住民没有扫墓传统,因为亲人死后,他们会把死者的所有痕迹从这个世界上抹消掉(连名字都不能提),让他能够顺利轮回转世。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表示,本次展览为上海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艺术珍品,不仅是两馆开展友好合作交流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澳之间一次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的交流。上海科技馆期待与全世界更多优秀博物馆开展项目合作,不断为公众推出科普展览精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