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2时,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第二片区)工作现场指导会在长宁区天山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来自长宁、闵行、普陀、静安、金山、青浦六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共同调研了长宁区“非遗在社区”极具代表性的项目,并就“非遗在社区”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互动。
图说:剪纸作品/吴旭颖摄
天山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三楼是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们的“根据地”。一到午后时分,学员们就陆陆续续涌入各个教室,最火的当属书嘉面塑工作室。工作室里一整面墙的玻璃橱柜里挤满了大大小小,颜色、造型各异的面人,桌子上也摆着不少学员作品。几位阿姨神情专注,正在老师指导下用专用的工具给刚捏好的“叶子”刻上“叶脉”,几刀下去,一片栩栩如生的绿叶就诞生在她们手中。据介绍,这个由上海市级传承人张书嘉在2007年创立的工作室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在家门口给社区居民提供非遗体验课程,已经成为了不少居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它的助力下,“捏面人”已经成了天山街道的非遗“金名片”。
图说:现场展示的面塑作品/吴旭颖摄
隔壁的手工艺教室则临时借给了远道而来的新泾镇“撕纸”技艺,一张红纸在传承人的手中几经折叠、撕扯,变魔术般地显出好看的花纹、生动的人物,引得前来参观的工作者们也拿起纸张跃跃欲试。此时,传承人指了指一旁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告诉大家“扫码关注线上也能学。”新媒体平台是如今不少年轻人加入“撕纸”非遗传承行列的新途径。在与时俱进的宣传手段下,新泾非遗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融入更多新一代社区居民的生活。
图说:新泾撕纸传承人在展示技艺/吴旭颖摄
据了解,长宁区目前设有三级非遗名录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传承人2人;市级8项,传承人4人;区级16项,传承人7人。建立和培育的非遗传承基地有21个,设立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批共12个,非遗小达人2批共15名,非遗项目在社区达到了全覆盖。
随后,六区的工作者也各自介绍了各区的特色项目和品牌活动,沪剧、瓷刻、绣画、扎染、丝竹……上海非遗传承者们已经从独自精进技艺的状况下走出,以焕然一新的亲民面貌深扎到市民生活中去,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将非遗的种子洒满城市,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