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佳燕11月16日报道:10万个传感器、45类生活及管理应用,遍布55.5平方公里,服务于全区十个街镇、128万人口……普陀区将科技力量注入城市管理,“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就此诞生。东方网记者昨天下午获悉,普陀区携手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这一政府智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上海率先打造区级“智慧大脑”,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普陀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海量神经元感知入微
“黄阿姨,您在家吗,快看看家里煤气关好了没有?”“哎哟我这脑子,年纪大了,总是锅上煮着东西就忘了,小张,谢谢你啊!”哪家的天然气浓度过高、哪里的垃圾箱房满溢、哪条路上出现跨门营业……在普陀区石泉街道镇坪片区,这些来自“神经末梢”的监测信息被实时传输到“智联普陀城市大脑”综合管理平台,自动派单至片区指定处置人员,实现快速到场处置。
相对于此前“落地开花”的单个场景或小范围应用的社区大脑,此次“智联普陀”区级大脑拥有更加完整的体系架构。简单地说,可以用“1、2、3、4+x”来概括,分别代表1个城市大脑、2张专网、3级平台、4级应用,以及海量传感器及与之配套的处置流程。
其中,遍布全区的前端发现传感器和摄像头是基础,决定了智慧平台能否及时发现突发事件。截止目前,首期打造的45个应用类型,10万个点位已铺设完成,覆盖全区十个街镇,涵盖公安、消防、民防、市场监督、河道、建管、民政、绿容等10多个专业条线,满足消防安全、电梯运行监测、居家养老、垃圾处置、水质监测等多维度需求。
这些传感器如同人体内无数个“神经元”,能感知人眼无法捕捉的信息,如加速度探测传感器能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倾角探测传感器能回传广告牌和标识牌的倾角信息……总之,任何物体都能“开口说话”。此外,传感器的落地安装和异常处置流程梳理将同步完成,并实现自动派单,将前端感知转化为有效管理。
立体式“神经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家住石泉社区的李阿姨某日因身体不适,起不了床。红外探测传感器在系统设置时间内未监测到李阿姨的活动迹象,平台自动报警。考虑到李阿姨儿子在国外,居委会值班人员一接获报警,立即上门帮忙送医。随后,将处置结果和事件状态及时在系统中反馈。
石泉街道镇坪片区太浜巷小区消防综合监测
事件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处置,得益于智联普陀项目在系统结构、网络建设、传感器施工、处置流程、数据规范等各个环节的整体设计和统一规范。该项目有效配置了实时上报、事件预警、事态监控、决策调度、智能派单等功能模块,将“人脑”与“智脑”系统连接,协助各级机构快速、高效地处理社区治理中的各类事件,将政府专业力量的作用最大化、精准化、高效化。
据悉,为了提高各级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普陀区在智慧平台中加入了三级平台和四级应用的设计,三级平台指区级、街镇(委办)和片区三级总分管理平台;四级应用覆盖区、街镇(委办)、片区和居委,共同构成“智联普陀”的“神经系统”。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网格中心主任杨联中认为,社区治理中,复杂事务和重大项目的跨部门协同往往耗费大量沟通成本,而全新的智慧平台将采用智能化手段科学调度、明确分工,从而有效提高各级机构的协同工作效能。
“大数据”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在普陀区智联城市应用中,有一项是将红外对射传感器安装在区内公共厕所各入口以监测日均人流量,以便在改造男女厕及残疾人厕所比例时提供数据参考。
智联普陀城市大脑
智联普陀项目即是以大数据总结出城市和社区治理中隐藏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管理方式的依据,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实现这一核心机能的部位就是智慧平台的“1”,即城市大脑。
“智联普陀项目承载数据庞大,智能应用要着眼于全区层面的落实推进,是真正意义上的边摸索边创新,东方明珠在此前基础上构建了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技术到运营的全面升级。”东方明珠智联普陀项目负责人肖岳表示。
物联感知、社会开放和政府存量三种数据基于新模型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推进城市和社会画像趋于精准。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智联普陀”将充分挖掘大数据深度关联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土壤,更好发挥“大脑”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驱动力,让社区有智商更有情商,会思考更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