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邨位于上海市绍兴路18弄。建于1930年,200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7585平方米。
金谷村有一条较宽的主通道,南道口通绍兴路,有五条东西横向的支弄连接各排房屋,其中有三条支弄东端与瑞金二路相通,其西端和其他条支弄均为尽端。加之各宅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自成一体,小庭院植树种花,显得异常安宁。
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建的新式里弄房子,原有99个单元,坐落在当时的上海法新租界中部。由于设计理念与地理位置俱佳,成为当时外国侨民聚居地。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和传统中国风的交错,让这里重换生机。金谷邨建成至今已经历了87个春秋,见证了近代上海从租界时期到解放的重要历史。金谷邨自身也成为了代表上海那段历史的一个符号,以及这个城市的记忆的一部分。
据了解法租界的扩张与爱麦虞限路的修筑在20世纪初,上海法租界开始大幅度扩张成立法新租界,金谷邨所在的绍兴路便处在法新租界范围内。绍兴路原名爱麦虞限路,由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爱麦虞限”是爱麦虞限二世,意大利开国国王。爱麦虞限路辟筑之初,位处法租界中央区,以住宅为主,居民层次较高,一些重要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先后落户于此。
金谷村屋顶为折腰式大坡顶,假三层顶上开老虎窗,总高度约10.75m。房屋结构体系为砖木结构。豪式人字方木屋架,纵横墙承重体系。人字屋架搁置在南北纵墙上,平瓦屋面下有吊平顶。屋面上有砖砌烟囱和老虎窗。
这里还是不少文化名流生活过的地方,金谷村8号里住着段祺瑞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傅式作妻子。金谷村10号住的是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桑弧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出自他之手。金谷村49号住着电影明星,国家一级演员张伐。
《大马戏团》《秋海棠》《文天祥》这些曾经陪伴着我们一起的影视都有他的身影。据称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1931年也曾在此居住。商务印书馆的特邀编辑张耀翔1936年也在此居住,由以上居住对象的结构可以看出当初居民的层次相当高。
从金谷邨的主弄一眼望去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水塔,多年前人们也曾试图把它拆除,终因当年造得太坚固而未能如愿,如今到也成了金谷邨的标志性建筑。水塔脚下那幢灰色的楼房以前是车房,一楼停汽车,二楼住司机,三楼则是1979年加盖的,这有点与南京西路上的花园公寓的设计类似。
坐落在幽静的绍兴路上的金谷村外观简洁,没有多余装饰,仅仅窗洞略做线脚装饰。坡顶两边山墙夹持,整体朴素大方。金谷邨第一代居民俄罗斯人与其他各国侨民相比,租界早期来沪俄罗斯人数很少,且多为临时居住,到1915年也仅有361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金谷邨被收归国有,成为直管公房,作为居民住宅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