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宝山与海派文化有何渊源?"行知读书会"从"江浦河流"讲起

2018-11-14 13:10:18发布56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14日报道:“海派(文化)不是我们讲的风花雪月、吃吃喝喝,其风骨就存在于民间社会。”日前在“行知读书会”上,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从“江浦合流”讲起,与读者们聊一聊上海宝山与海派文化的关系。
说起“海派文化”,李天纲认为具有几个特征:开放性、中西融合、独创性。他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述了一件影响宝山的重要事情——“江浦合流”。明洪武年之前,上海地区称“江”的只有吴淞江。明永乐年间,引吴淞江水注入新开凿的黄浦江,从此黄浦江代替吴淞江成为上海第一大河,吴淞江反倒成了黄浦江的支流,这一治水工程,史称“江浦合流”。宝山在清雍正年间重新建立,从嘉定划出来宝山县,并在吴淞江口建了一个烽火台。
“所以这里就叫江湾,江湾有镇,为什么是江湾镇,而不是浦江镇呢?因为吴淞江在这边弯了一下,所以叫江湾镇。由此这样的关系,宝山就变成了一个江海要塞,它的设立就是因为江海之冲。这边需要造炮台,要守卫吴淞江,为上海守,守的是上海。”李天纲说。江湾镇是第一个承受现代化冲击的江南市镇,属于江、浙地区“开风气之先”之列。现在还存在的宝山路,当初是从闸北开一条马路直接进入宝山。东边是吴淞路,从虹口建一条路直接通到吴淞,宝山路和吴淞路是这样定义起来,江湾镇也发展起来了。
大家所熟悉的商务印书馆也是海派文化有着不得不说的缘分。1907年,张元济带领所有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在宝山设立了一个商务城,编译馆做了图书馆,也就是东方图书馆。它的收藏比北京多很多,有30万册古籍。商务印书馆当时有四五千员工,有印刷所、编译所,边上有学校、教堂。李天纲表示,“商务印书馆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把现代技术发展到极致。电影、电台、彩色印刷,各种各样新的事业全都在商务印书馆做,就在江湾镇的北面,所以说海派文化和商务印书馆有很大的关系。”
“海派(文化)不是我们讲的风花雪月、吃吃喝喝,其风骨就存在于民间社会。”李天纲最后总结:“我觉得我们今天最应该做的是,把民间的活力都激发出来,像我们前辈那样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做事情,把做的事情都留下来,这个是海派。”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