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民族的遗产 生动的实践
2018-11-14 14:59:31发布45次查看
据杨浦区消息: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18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前,杨浦区图书馆携同大隐书局特邀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国家非遗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老师在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举办题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的讲座,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既视野广阔又立足平实的文化盛宴。
马老师从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概念的界定入手,明确了非遗的定义和范畴,随后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翔实的文本、图片、音乐和视频材料详细介绍了我国非遗十大门类的具体实践情况,如建筑、舞蹈、音乐、服饰等。由于马老师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及非遗保护管理与研究,还亲自示范了塔吉克鹰舞的姿态和韵律。
在马老师梳理我国非遗十余年来的主要工作时,在座读者看到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广阔地域里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特色,感受到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不是妄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马老师以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马老师在现场与读者一起回顾了申遗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然而,当下社会转型、社会风气浮躁、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人们文化观念与审美能力的转变等等因素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让读者意识到非遗工作的艰难和挑战。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读者对非遗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对现场的非遗传承人更是有如醍醐灌顶,坚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未来,杨浦区图书馆还将举办更多高品质讲座,为读者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提供平台。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