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浦东新区低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2018-11-14 9:49:25发布81次查看

近年来,浦东新区针对各类困难群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救助帮困工作,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自2014年起,新区便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跟踪研究浦东新区1000户低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结合新区大调研的具体要求,今年初,由新区民政局牵头,会同各街镇,入户调查低保、低收入等重点困难家庭,深入了解并分析了贫困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综合浦东新区2018年大调研以及2014-2016年社会救助对象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新区低保低收入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业困难。根据调研数据发现,71.92%的被访者处于20-59岁的就业年龄段,但都由于各种原因处于失业、待业状态。经分析,这一群体中大部分人学历较低、能力不足,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长期失业;还有一部分是因病因残、刑满释放、吸毒人员,这部分群体也是新区就业难的主要人群。
  2、因病致贫。因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或是患有重度残疾,导致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救助家庭不在少数,主要包括医疗救助对象、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以及重残无业人员等。在调查中,超过60%的低保家庭表示“不敢轻易看病”、“害怕看病”。
  3、代际贫困传递。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孩子(包括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中以及大专院校学生)由于在求学过程中无法获取较好的教育资源,存在代际贫困传递。调查中发现,这类家庭孩子的教育救助需求在不断增加。
  二、存在问题
  1、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涉及民政、教育、残联、工会、妇联、慈善总会等多个部门,虽然新区在2015年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实际工作中,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还不够顺畅。
  2、医疗救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一是药品目录范围过窄。部分大病重病及慢性病治疗所必需的药品被排除在外,也在医疗救助政策之外。二是门急诊救助上限较低。现阶段门急诊年救助上限标准为2500元,这一金额标准很难满足多数困难人群的就医需求。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需要长期看门诊的低保低收入对象而言,仍只是杯水车薪。三是医疗救助时效差。目前,“医疗救助、因病支出型等政策的落实上,必须先扣除各类报销金额后(包括医保减负、工会互助保障、商业保险等)再进行救助金额的计算,所以救助政策难以及时落实。四是“一站式”医疗救助对医疗机构等级的限制,且仅覆盖全区一、二级医院,同时,有的医院未开通实时结算通道,降低了部分对象就医的便利性,
  3、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多元化的救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的救助方式以现金和实物救助为主,服务救助和能力救助较为薄弱。比如,部分“失独”家庭、“失独”老人对陪医、陪护的需求特别高。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仍显不足。需要各方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持续参与,帮助救助对象建立“造血机制”,早日摆脱贫困。
  4、困难群体就业参与尚显不足。调研座谈中反映,主要是两部分群体就业比较困难:一是40-50岁大龄低学历人员,这类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容易受到歧视,找到理想稳定工作很难,收入也较低。二是刑满释放、吸毒人员,因其违法犯罪记录,再就业十分困难,宁可依赖低保生活,成为“福利懒汉”也不愿积极就业。调研中还发现,刑满释放、吸毒人员出现年轻化趋势,且大多未婚、无房、无资产,也缺乏家庭责任感,很容易成为低保终身救助对象。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打造救助帮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系统。
  一是健全完善新区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构建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的要求出发,筑牢织密浦东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力争使浦东的每个家庭小康路上不掉队。二是打造新区救助帮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系统。打破新区各救助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通过整合全区救助帮困信息系统,实现新区救助帮困数据资源的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共享,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
  2、完善政策,不断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一是优化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加强系统衔接,扩大使用范围,简化医疗救助程序,真正打通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疗机构的实时结算功能。二是修订完善新区综合帮扶政策中的医疗帮扶内容。三是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提高救助对象抵御医疗风险的能力。
  3、积极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一是继续打造新区救助社工品牌。深入推进专业社工介入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充分发挥救助社工在救助对象需求评估、政策宣传、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多方动员开展分类帮扶工作。依托新区区域化党建双向认领平台,以“微心愿”等项目化形式定期收集、发布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实现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与困难家庭“供需”对接。三是千方百计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要针对低保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失业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与促进政策,特别是对40岁以上的大龄失业人员量身定制一些专门政策。对于较为年轻的失业者,要建立从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到就业促进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同时兼顾对其家庭成员的配套支持,如儿童托管、老人和病人照顾等,激发其就业积极性。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