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2018-11-14 9:39:48发布50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今年以来,静安寺街道深化推进创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街道辖区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街道分类及绿色账户累计覆盖14575户,办卡率达到98%,几乎人人都拥有自己的绿色账户,市民自觉分类投放的习惯渐趋养成。
居民知晓率显著提升
为了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静安寺街道形成了街道相关办公室负责牵头抓总,相关管理员、居委干部、宣传督导员和二次分拣员负责落实执行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模式。同时,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作职责,开展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培训工作,规范绿色账户积分采集操作,确保垃圾箱房定时定点有专人扫描积分。同时结合各类主题活动日,开展垃圾分类主题讲座,设点积分兑换、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及邀请居民代表实地参观垃圾处理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居民对绿色账户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今年8月发布的《静安寺街道精细化管理十项改革年中敏感指数白皮书》也显示,居民对于街道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改革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的知晓率为98.3%,对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知晓度达到99%,居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
探索特色管理模式
通过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静安寺街道根据静安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居住区标准,在保持原有11个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区的基础上,继续创建26个垃圾分类达标居住区,累计改造90个垃圾分类箱房,进一步改善居住区卫生环境,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创建有特色的高品质垃圾分类示范达标居住区。
只有垃圾箱房环境及硬件配置的升级,显然是不够的。为此,静安寺街道因地制宜,开展试点探索,创建具有社区特色垃圾分类模式,积极培养并发动社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志愿者,试点在新闸大厦、长乐路774弄、华山路303弄等小区探索各具特色管理模式,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成效。三义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海燕告诉记者,新闸路1911弄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一开始,每天上午、晚间两个居民扔垃圾高峰时段,都需要安排志愿者值守,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现在,居民大都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志愿者和党员们不仅带头做好垃圾分类,还会主动地、随时随地向隔壁邻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把宣传工作从垃圾厢房延伸到楼组、楼道。
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参与率
街道还携手静安寺街道越洋国际广场,打造单位垃圾分类新标杆。一方面,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视觉识别系统》,在垃圾厢房、办公楼宇、商场等地规范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明确分类标识,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正确投放垃圾。另一方面,面向保洁员、餐饮单位、职员等开展科普参观、游戏互动、宣传动员等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在楼宇内部形成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此外,还将引入绿色账户、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借助互联网+模式吸引更多品牌商家、年轻白领参与到垃圾分类,推动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参与率。
街道还结合辖区特点,通过建立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和资源回收站,形成收集一储存(回收点)-短驳一储存(回收站)一运输一处置收运体系,规范低价值可回收物市场化收运。截至目前,共协助创建4个两网融合资源回收点及1个资源回收站,采用市场化解决辖区内可回收物专项收运问题,建立起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稳定可靠的可回收物收集运输体系,确保点、站、场之间的物流畅通。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