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卫生“15分钟就医圈”的昨日和今朝
2018-11-12 12:03:25发布62次查看
“这是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看,门口挂的还是日晖医院,2004年换成了现在的牌子。”随着区卫计委组织的“我与徐汇医疗卫生的40年”摄影比赛进入评选阶段,一张张记录着徐汇卫生医疗发展的照片唤醒了徐汇“老卫生”们的记忆。
老照片的拍摄者、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办公室主任黄家祥,在卫生系统工作了近40年,亲身经历了社区卫生体系的成长和发展。“2002年,全国范围内开启了社区卫生改革的探索。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对我们公共卫生与社区卫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他的印象里,从那时起,社区卫生的发展就走上了快车道。
社区卫生服务的载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当时的区卫生局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到各街镇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需求,听取街道和居民意见。2003年,徐汇区中心医院、市八医院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剥离出来,相继组建湖南、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4年,日晖医院、宛平医院转制为斜土、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改建、新建都不难,难就难在两个医院的转变。当时由于医院级别由副处级单位转变正科级单位,相应地,医院各级干部级别也要降低,职工工资待遇等也受到了影响。而医院功能定位的转变,也使得医院业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发生转变,外科手术等不能再开展,部分执业医师要转变为全科医生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了干部职工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顺利推进这两个医院的转变,从硬件到软件、从眼前到长远、从工作实际到思想认识,区委、区政府和当时的区卫生局都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充分保障职工利益的同时,推进两个医院从形式到内涵的彻底转变。最终,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配合下,两个医院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
在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街镇力量也是徐汇卫生的亮点和特色。当时区卫生局提出与街道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使用”的口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由区卫生局负责,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由街镇负责,免费提供房屋等基建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驻医护人员,形成了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新模式。2004年、2005年,徐汇区政府把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区政府实事大力推进,在全区规划建设60个“建筑面积达标,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这在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创举。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建成6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当时一个小小的服务站启用,区领导也会到场,可以看出区政府的重视。”区卫计委副主任张蕾说道。
记者了解到,2008年,区卫生局曾接到过一封投诉信,当时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市民带孩子到漕河泾社区卫生中心去打预防针后,来信反映预防接种地方又小又破又烂。接到信后,区卫生局组织专人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室进行摸底调研,调研下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免疫接种门诊,面积大些的有80平方米,小的只有30来平方米,接种环境普遍难以令人满意。由此,区卫生局迅速研究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方案,对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科和免疫接种门诊进行规范化建设,当年,一个个“接种流程便捷,环境充满童趣,功能分区明晰,就诊服务人性化”的免疫接种门诊相继投入使用,这在上海是最早的。
医院功能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在社区中奔忙的身影,医联体的隆重揭牌,南部医疗中心的施工进程……摄影大赛收集到的百余张照片浓缩了徐汇卫生近四十年的工作,让我们看到徐汇的社区综合改革、家庭医生制度和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等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以前是,相信今后也是。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