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丹妮)日前,同乐坊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每天垃圾进行分类后进入机器,一堆可循环再利用的废渣、废油便产生了。这个智能餐厨废弃物就地处理装备助力同乐坊垃圾的就地化、减量化、资源化。在这样的环保处理下,垃圾所产生的废渣还散发着淡淡“肉松香”。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银色的废弃物处理装备与数个分类的垃圾桶一同摆放。一堆经分类的厨余垃圾等由专人放入该设施后,数小时低分贝处理,可循环利用的废渣与废油便产出了。垃圾废料与所形成的可回收物质的比例是30:1。据悉,园区内产生的瓜果树皮废料和餐厨废料较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废渣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垃圾废油甚至可以变为环卫车辆可以使用的生物柴油,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据悉,同乐坊为了保持餐饮企业的垃圾分类,倡导园区内的企业设立奖罚制度。保洁保安还会检查每家餐饮企业的垃圾分类情况。若看到未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将进行照片记录,由物业负责人进行微信群转发提醒告知,责令改正。
街道方面表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分为两段:前段与后段。首先是源头的控制,其次再是垃圾的再处理。以同乐坊作为试点和培训实践基地。希望能达成垃圾分类的一个完整闭环,推动垃圾分类的自我处理。“希望实现餐厨垃圾零产出,以同乐坊为试点园区作出模版来。从园区开始实现餐厨垃圾的就地化、减量化、资源化。”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理念的倡导。”
为了倡导理念,街道在垃圾分类行为倡导方面还注重“从小培养”,五四中学积极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日常课程之中,通过“兴趣活动”和“积分奖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小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并将相关知识带回家,带动更多家长认识并参与垃圾分类,成了链接学校、学生、家庭的纽带。小小的“垃圾分类”工作也产生了“蝴蝶效应”。如今,位于五四中学对面的海关二村也成为全街道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最高的小区之一。
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今年8月,街道还联手第三方企业、社会组织将绿色账户与蚂蚁金融合作,试点探索垃圾分类的“互联网+”模式。来自江宁10个小区的居民可足不出户,在家通过支付宝“垃圾分类回收”功能,像“叫外卖”一样选择需要上门回收物品的种类,等待工作人员上门,并直接以奖励金的形式计入支付宝账户。
街道还依托“美丽江宁共同体”平台, 打造“垃圾分类工作联盟”,来自社区、园区、商铺、楼宇,学校、医院的成员单位互联互动,互通互融,让每一个垃圾分类的“小盆景”在社区的平台上汇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孕育了具有江宁特色的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