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墙面上一点一点刻出细纹,用特制工具“拉”墙面上的水泥,这些都是复兴中路老建筑外墙改造的过程中的特殊工艺。
复兴中路是一条很有老上海情调的马路。这段时间,黄浦区与淮海中路街道正在对复兴中路上的部分老建筑进行修缮,有的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黄浦区房管部门介绍,为了让老建筑外墙“修旧如旧”,施工人员采用了更为耗时、耗力的传统工艺,希望能营造怀旧的老上海生活意境。
斩假石:刀工透着织物的细腻感
今天(11月8日),周到君来到复兴中路514号洋房门前,只见一位建筑工人正蹲在地上,用斧子在建筑花坛底部砍出一丝一丝的条纹,砍的节奏非常快。周到君凑近了看,发现这些人工砍出的条纹非常细致,乍一看甚至透着织物的细腻感。
这名工人告诉周到君,这是一种老工艺,名为“斩假石”,也叫“剁假石”。该建筑原本用的就是这种墙面,但因年代久远,墙面已经被破坏,因此要用同样的工艺进行修复。
要恢复这种“斩假石”墙面可绝非易事。涂抹墙面时就得在水泥里掺上比例得当的细小石子,待水泥自然变干,再用一种叫做“斩斧”的工具在墙面上“斩”出极细的纹路。即使是手脚快的工人,“斩”一平方米的墙面也需要6到8个小时。“这样修复的成本也很高,连材料加人工,一平米不下五六百元。”这名工人说。
清水墙:接缝细致,外观自然干净
沿着复兴中路向东走,周到君来到松韵小区门口。建筑物上,两种看似相仿、细节上却有差异的红砖墙面吸引了周到君的注意。其中一种是未经粉刷的红棕色砖墙墙面,完好地保留着砖块的原色,砖块接缝处的灰浆被细致地处理过,看起来平整、干净。部分墙砖上还刻有编号。
另一种“红砖”墙面,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看起来又大又深,缝隙中还露出了一点水泥泥浆。上面没有编号。
黄浦区房管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周到君,前面一种墙面叫“清水墙”,看起来更加自然。建筑外观由“清水墙”构成,是松韵小区的建筑特点。与常见的、需要经过贴面或粉刷才算完成的“混水墙”不同,“清水墙”并不经过墙面抹灰,而是保留砖块的颜色。
但“清水墙”对于工艺的要求更高,砖块接缝处需要通过专业的“勾缝”处理,保证灰缝平直、均匀。至于砖上的编号,是造房子时就有的,用来对不同工匠、不同来源的砖进行标记。
“本来,松韵小区的外墙都是‘清水墙’,但在多年前整修时,这里的部分墙面被贴面装饰过,也就是你看到的第二种。本次修复,就是要修整‘清水墙’,还原老建筑本色。”这位负责人说。
水刷石:细腻又有颗粒感
来到复兴中路淡水路转角处,周到君又发现,正在施工的这处老建筑外墙与前两处大有不同。灰色的墙面上,隐约可见一颗颗小石子,但整体又非常平整、细腻。
一位工人告诉周到君,这种墙面使用了一种叫做“水刷石”的老工艺,先用石子和水泥混合抹上墙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再用水冲刷,这才形成了细腻又有颗粒感的墙面。
在“水刷石”工艺里,随着使用的石子大小、颜色、形状、排列的不同,墙面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花纹,用来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
水泥拉毛:像打水漂掀起的水花
从复兴中路拐到淡水路上,周到君又邂逅了一片与众不同的水泥墙。灰色的水泥墙上,水泥密集得向外绽开,像是在湖面上打水漂掀起的水花,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工人李师傅拿着特制的工具在尚未修复完墙面上一下一下舞动,拉出花样。
李师傅告诉周到君,这种墙面叫做“水泥拉毛”,要在墙面水泥未干之时,用工具向外做“拉”的动作形成。
据了解,复兴中路、淡水路一带的房子因为在1949年前修建,当时负责各栋房子建造的承包商老板有好几位,因此建筑外立面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位旁观施工的阿姨告诉周到君:“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这种墙面我见得多了,但要我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工艺,还真说不出来。今天听师傅讲讲,也是长见识了。”
周到君好奇的是,这些传统手艺并非每个匠人都会,黄浦区是怎样找到掌握这些技术的工人的呢?黄浦区房管部门的杨老师说,由于黄浦的老建筑特别多、特别集中,因此区里的施工单位专门组建了这样一支队伍,互相传授技艺,逐渐地也就人人都会了。“施工队会尽最大努力,保留老建筑的原汁原味,让居民在这一带找得到旧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