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采访苏嵘,她又换了一个居民区。这是她16年里服务的第6个居民区。 “最近有点沮丧,工作推进比预期的慢。”苏嵘一直给人感觉“没什么事难得倒她”,可此时却皱着眉,叹了口气,不过一会儿她又自我开解:“我有信心,再给我两年,我一定能做得很好。” 把自己的手机号给居民 居村书记,总给人“婆婆妈妈”“一地鸡毛”的印象,却又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上海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不断夯实基层队伍,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成为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苏嵘就是其中一位。 转到田林街道长春居民区后,“70后”的苏嵘依然要面对这些“一地鸡毛”的事。按照她的习惯,新到一处,必然要带着居委干部走家串户,聊家常、听需求。第一次见面,苏嵘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给了居民,“人家愿意找我,我这个书记才有价值”。不仅如此,苏嵘还随身带一本小册子,里面记着每次走访后发现的问题,以及突然想到的解决方法。 苏嵘爱唱唱跳跳,可能与从小生活在新疆有关,直到现在她说着说着还会唱起来。她学唱沪剧、越剧经典唱段,也学最新的流行歌曲。搞文艺活动苏嵘最拿手,身边总会聚拢一大批阿姨妈妈。 靠着她和居委干部不断上门拜访居民,牵头召开数十次各类协调会,经过整整13个月努力,“难产”七八年的小区业委会终于成立了。在苏嵘看来,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是口头说说,居民是不会信服的,居民需要有获得感。“美丽家园”等改造项目,虽然做得辛苦,但也是提升小区品质的契机,老百姓最终获益了,才会汇聚到党组织周围。 走家串户是一项基本功 居民区干部队伍建设是社区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开始,田林街道陆续开展培训计划,由优秀“小巷总理”为年轻社区骨干力量“传帮带”。苏嵘没有讲稿,肚子里却有一份教案,她带着“学生”演情景剧、玩角色扮演,经常抛出难题,逼着大家动脑筋、想办法,与她一起工作的年轻干部个个成长飞速。 田林五六七村党总支书记王芳,是苏嵘一手带教的“徒弟”。她回忆说,自己刚到社区时,苏嵘给她上了一课:要求她组织一次居民广播操,必须邀请50户家庭参加。王芳一户户敲门,最终完成了任务。这使她明白了其中深意:走家串户,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功。 苏嵘大大咧咧,但她会记得志愿者的生日,时常玩点“小惊喜”;社区有居民过世,她总要去送别。苏嵘说,你把他们当亲人,自然就会这么去做。“社区工作,讲究技巧也需要经验,但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颗心。”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张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