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花桥与安亭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交集。两地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亲如兄弟结下“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的情谊。
花桥和安亭很近。从地图上看,整个花桥的形状像一张枫叶,与安亭交织在一起。所以两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1989年花桥一角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花桥的地域划分并非今天我们所见的这样。那时的花桥东边属安亭乡,西边属菉葭区,安亭乡与菉葭区又同属昆山县管辖。至解放后,才将花桥严泗桥以东划为上海安亭,其余部分划为花桥乡。后1986年设立花桥镇,才是如今的花桥。
从历史来看,花桥与安亭本为一体,在区域位置上很难划清界限。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两地共享交通,全国有许多重要交通线从这里穿过,如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京沪铁路、沪宁铁路等等。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穿境而过,通往花桥,成为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更是加深了两地的感情。
1992年花桥中学
两地在教育上也是很有渊源的。例如归有光出生于江苏昆山,自幼聪颖,九岁能写文章,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在安亭讲学二十余年,名声大噪,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学徒众多,其中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娄坚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后人为了纪念归有光讲学,在安亭办起了震川中学。这所中学向花桥、安亭两地招收学生,在校工作的教职工也大多来自两地,在合作管理下,震川中学逐渐成长起来。
不但有花桥人去安亭读书,也有安亭人去花桥读书。花桥中学在当地是一所颇有名气的完全中学,办学质量高。由于花桥特殊的地理优势,许多安亭学生前来花中借读、补习,参加上海高考大多都能脱颖而出。上世纪70年代,学校里要开英语课,可是当时花桥的民办学校哪里有那么多英语老师,于是便派年轻教师去安亭中学学习,安亭中学为花桥培养了优秀的英语教师,壮大了花桥民办中学的师资力量。
1995年花桥照片
花桥与安亭在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于此。电影风靡上海,花桥人看了很是“眼热”,请来安亭电影队朱队长作技术支持,使得花桥在1974年也成立了自己的电影队。16毫米的小黑白电影走进了人民的生活,为本是单调的花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后,安亭有了好电影,花桥也借来放一放,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两地算是早就资源共享了。
电影丰富了花桥人民的日常生活,其实在生活上,特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花桥也是离不开安亭的。以前的花桥并没有集市,花桥人买东西只能去陆家或安亭。安亭严泗桥的自由市场是花桥人赶集的必去之地,那里蔬菜、瓜果、鱼肉、家禽应有尽有。集市赶早,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赶集的人早早便要起床,常常是半夜十二点就起床洗漱,准备些干粮,背上竹篓,心里盘算着采买些什么东西,循着月光便上路了。从花桥到严泗桥自由市场大约12里路,走上约莫一个小时便到了,有花桥人来这里买东西,也有花桥人来这里卖东西,在自由市场,花桥和安亭就是一家人。
1995年花桥照片
在工业发展上,花桥与安亭更是离不开彼此。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花桥转移,花桥在紧邻安亭的曹安公路处划出曹安开发区,在此引入新浦衬衫厂、五洲服装厂,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纺织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带动当地的经济,人民逐渐富裕。随着经济的发展,花桥成立了第一家汽修厂——新东汽车修理厂,主要从安亭收购旧车,改造后再出售。后来,又与上海合作办齿轮厂,可以说花桥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帮助,而花桥又帮助上海更快地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
1992年花桥照片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心,辐射、带动了长三角许多城市的发展,花桥因其有利的区域地理位置,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改革开放以来,花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花桥大部分村庄的拆迁,曹安路一带违章建筑的拆除,大大推进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如今的花桥高楼林立、四通八达,更是设立了昆山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了花桥跨境贸易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滔63层俯瞰花桥,它早已不是那个“昼出耕田夜织麻”的水乡农村,而是名副其实与安亭比肩而立的弟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