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上海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小故宫”,拥有80年的历史,如果当时有网络,它一定会成为是“网红”胜地。这座“小故宫”就是杨浦图书馆新馆,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重檐歇山式屋顶、富丽堂皇的门楼低声诉说着它的故事。
杨浦图书馆新馆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楼高25米高,黄色琉璃瓦覆顶,外有飞檐斗拱,内有梁枋藻井。从远处看来是中国传统建筑,走近才会发现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空间设计非常现代,卫生、消防、电梯设备一应俱全。
但它并不是一直名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曾是“旧上海市图书馆”,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1936年建成。当时,由于当时经费不足,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并未全部实现,仅建成将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就投入使用了。后又经历战火幸存下来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图源网络
杨浦图书馆新馆也见证了大上海计划沉浮,是当时“大上海计划”中的一部分,即便是附近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居民都没有走进去过,更鲜有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这段尘封了多年的历史,收藏的不仅是图书,还有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图书馆的门楼形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这样的建筑在上海却并不多见。
推开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大门,仿佛回到了帝王时代。图书馆楼高两层,一楼门厅铺设红缸砖地坪,在低调的砖红色映衬下,十分具有年代感。大堂的屋顶彩绘部分是原件彩绘,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彩绘仍然熠熠生辉。新馆二楼大厅的孔雀门是八十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样式精美,铸铁件全部用铆钉连接。经查证发现,一楼大厅相同位置处也有一道孔雀门,现已遗失。修复仿照二楼的门扇样式及材质将其复原,使孔雀门在80年后再度“开屏”。
不仅如此,图书馆馆内也有摆设了许多老物件,一下勾起了对老上海的回忆。整个图书馆的书架、座椅都采用深色实木,像是从老照片里拷贝而来。
时隔八十多年,杨浦对杨浦图书馆新馆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扩建,实现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新图书馆就已成为“网红”开门迎客,这样一个气派的古建筑惊艳了时光,让阿拉享受这份80年历史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