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药难?
家附近没有药店?
别担心!
这些现状或将成为历史!
日前
北京市发改委推出一道新政:
允许便利店卖非处方药
在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知中,北京市发改委明确指出两点:
连锁便利店可以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
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
分别解读出来就是:
第一,从今以后便利店可以名正言顺地售卖乙类非处方药了;
第二,售卖第二类器械,也可以在便利店解决了。
什么是“乙类非处方药”?
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要医生的证明才能买,非处方药不需要任何证明就能买到。
乙类非处方药就是非处方药中绿底白字的一类,这类药比较安全,可自行诊断服用。治疗伤风感冒、头痛胃痛等常见症状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小儿感冒颗粒都属于乙类非处方药。
也就是说,今后我们买药再也不用跑断腿了,出门找家便利店就能轻松解决。
过去买药,我们往往选择药店。它们上游连接药品批发商,下游连接消费者,掌握了65%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
然而在这个4000多亿的零售药店产业中,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极大地推高了药价。一个小感冒,随便两盒药,就几十上百块了。
而且这些药店大部分开在大街上,对居家人群来说,方便性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有些药店并不是24小时开门。
这些就是传统药店带给我们的痛点。
而反观便利店,楼下、街上、商场、公园、地铁站,24小时全覆盖了我们的生活网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想买药就能买到。
最最重要的是,在便利店里卖药,无需额外增加租金和人力成本,药价自然应声而降。
到这里,我们看到密集的网点、优渥的地理位置、超大的人流量,以及24小时营业属性,可以说便利店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药品销售优势。
其实早在2015年,福建省就已出台相关政策,允许连锁便利店设置便民药柜。 2016年4月,莆田市的便利店第一个成为吃螃蟹的人。
2017年,沈阳市政府公布《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细则》,其中指出“以连锁或特许方式经营非药品的企业可以申请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专柜”。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