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医学更有爱与温度?医务青年管理人才新眼光、新视角应对医改难点痛点
2018-11-1 0:00:00发布98次查看
医生传递爱,医学将会更有温度。今天上午,第七届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现场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宁光教授如是说,“心中有爱、传递大爱,我们的职业才不会冷冰冰。对于青年医务管理者,向医务人员传递爱,让从业人员感到温暖,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爱传给需要呵护的病家,最终让问诊更有温度、倍感幸福。”
现场评审会上,20名入围选手平均年龄37.7岁,女性占比25%,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65%、博士学位占比20%,高级职称占比50%。面对评委现场抽签的“刁钻”问题,选手们见招拆招、沉着应对,以新眼光、新视角为医改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新业态下公立医院如何把握契机、应对挑战
新业态为医疗行业管理带来新挑战,如何从容应对、怎样把握契机?选手们各抒己见。资本蜂拥医疗市场,作为传统强势公立医院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应对挑战?9号选手、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仇菲娓娓道来: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机构的涌现,从服务性质、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来说,都是有力补充,在一定范围内两者竞争,反而可以提升社会医疗服务能力。公立医疗机构能做什么?首先,医疗质量是医学的核心竞争力,扎根优势专业、做强做大专业,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作为公立医院,不仅承担医疗任务,同时还有许多社会责任,例如教学、科研、医学人才培养等,肩头的社会责任要求公立医院释放更多能力,为社会服务,创建特色服务、打响品牌,起到引领作用。
10号选手、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史生铭,在自己管辖的社区有个“浑名”——“史太医”。传统中医药从业人员,如何看待时下最火的互联网医疗?他直言:在社区扎根这些年,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医疗为百姓带来无限便捷,互联网解决了资源均衡、加强了信息通道,但迅速发展之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专业健康网络立法不足、安全性不足、信息安全和医疗安全欠缺,此外医疗互联网公信力不足、监督不够。立法、建制与纳才,是发展互联网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体说来,建立专门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使其有法可依;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医疗监管制度和监管部门(包括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专门的互联网人才队伍,弥补人才不足,方可助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怎样汇聚人心、传递暖流
长期以来,医疗行业作为人才高地,广纳人才是发展要义,凝聚人心方可让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健康事业,百姓健康备受呵护。怎样持续建设人才高地、开展高端人才的凝聚和培养?6号选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宣传科科长齐璐璐认为,上海对标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吸引人才筑巢引凤,平台是第一元素。硬件具备,管理(尤其是价值观的管理)等软件,更为人才所看重,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新文化的氛围,可以用情感留住人才。此外,强化人才推优培养, 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立足国际化视野,注重基础、预防学科的人才培养,可以让上海的医学人才储备更“匹配”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最后,人才引导应更提倡注重培养临床医生,从临床发现问题并返回临床,而非以sci论文为科研成果导向。
医务人员要付出爱,本身也需要爱的呵护。13号选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处潘碧波在现场调侃说,“今年6月,我接到命令调往云南工作,10岁的女儿直接将qq和微信名改为‘留守儿童求收养’。”身为妈妈,潘碧波心酸而无奈,但身为医务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她坦陈,回来时院长说,出去那刻每人都有不同牵挂,但为何每年仍有一批批医务人员前赴后继执行任务救死扶伤?从马斯洛理论来看,人有不同需求,自我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在确保医生基本待遇、实行薪酬制度改革之时,体现多劳多得导向,让医生进一步得到尊重,让广大医务人员在学科品台上展现自身价值,是更高的追求。
引导有序就诊社区何以“托底”健康、夯实基础
引导有序医疗秩序,社区托底做好“健康守门人”至关重要,怎样搭建有效医联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社区?3号选手、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峰道出自己见解,目前全市医联体大致分为综合性医联体、综合专科医联体两种。发展医联体不妨朝着“健联体”方向迈进,以慢病管理为模式,减少心脑血管综合实践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以临床疾病为关注点。落实医联体,“守门人制度”是根本,以全科医生六位一体为抓手,实现自下而上的防未病、治已病。最后,利用信息化共享和主体,在“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的“三中心”建设发展医联体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做到以医保支付控制总费用为目标,避免小病大治,最后导致医保浪费和过度支出。
19号选手、奉贤区妇幼保健所所长周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十几年,身为一枚“妇幼新兵”,她2015年参与到社区综合改革试点我参与到试点和推进工作当中。她说,全科医生缺口大,人才流失多,存在几方面认识或者片面误区,一些人误以为社区基层待遇低、吸引不了人,技术差、培养不了人,地位低,挽留不住人。吸引人靠政策,上海市已经出台“1+8”指导文件,对于社区工作内容有了指导,对于岗位设置、绩效薪酬制度也有明确指导意见。以奉贤区来看,前往社区工作可以申请公租房、有农村人才补贴,引进二三级医院到社区流动则有专门的“七条政策”,近年各大院校招收“凤回巢”(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后续储备。待遇留人、文化聚人、岗位育人,更多人才将扎根社区服务社区居民。
另悉,“医务青年管理十杰”是上海市卫生计生行业青年管理人才的最高奖项,自1997年起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评选旨在挖掘、培养、表彰本市卫生计生行业优秀青年管理者,激励青年以高质量管理助推新医改背景下的行业管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