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汪伟秋11月1日报道:15天时间,100件镇馆之宝。今天上午,上海图书馆2018年度文献大展“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正式开幕,不仅可以看到“一枚千金”的宋纸芳容,还能欣赏到我国古代实用又精美的书籍装帧艺术。据悉,出于文献保护的目的,不少展品在展出后将会进入休眠期。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往年年展更着重介绍文献本身的价值,本次展览以书籍装帧艺术这个好看又容易理解的侧面为切入点,让不同喜好的读者对高级别文物原件都能有一个直观认识。“古籍的内容或许较为晦涩,但这本古籍样子好不好看,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感受,这让展览既有学术高度,又有普及宽度,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认为,展览的一大目的,便是让读者有机会从这一特定视角系统地了解古籍装潢。
图片说明:现场参观人群
记者在现场看到,100件展品包括明清、特别是近现代著名收藏家如项元汴、黄丕烈、龚心钊、吴湖帆等私家装潢的珍贵典籍。文献品类涵盖佛经、书籍、碑帖、尺牍。装池形式包括卷轴装、经折装、册页装、蝴蝶装、线装等,并分类展现绘画、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在图书装潢中的运用。其中38件为一级藏品,24件为二级藏品。
展览分为“护帙”和“饰观”两大板块,“护帙”篇体现各种书籍装潢样式,要知道保护书帙是装订的第一要义。中华古代典籍装订样式各异,有卷轴、经折、册页、蝴蝶装、线装等,皆有保护书帙的功用。
图片说明:《妙法莲华经》,经折装。
传世的图书有新制、旧传之别。新制的书,主要为了传播,装潢以实用为主;旧传之本,目的在典藏,则装潢别有讲究。为了彰显藏本的价值,在装潢的材料、设计、工艺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成功的重装,不仅最能反映工匠的技艺,更能体现藏家的品位,以及对古书的护惜之心,似此,方得称之为装潢艺术。
观众该如何欣赏这些珍贵藏品呢?记者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梁颖的介绍下,给您介绍4件镇馆之宝的细节。
图片说明:《妙法莲华经》
走进展区正中间第一个便是《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经折装,旧装、民国龚心钊重装本。经折装,源自佛经经卷的一种装订法,即将写有经文的整幅长纸按一定宽度加以折叠,然后再在前、后(上、下)加装木版或织锦面的封面、封底,使成书册。经折装是佛经的主要装潢形式之一。
图片说明:《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史称“三绝”碑,即唐太宗的故事,魏徵写的词,欧阳询镌刻的字。上图1961年经人介绍从收藏大家龚心钊处购得,收购价5060元。当时的3000元就可以买下上海石库门房子一个门牌号,相当于大家所熟悉的中共一大会址楼上楼下再加一个天井。因此,《九成宫醴泉铭》堪称天价碑帖。
图片说明:《九成宫醴泉铭》书衣上龚心钊的印
衣书的角落有龚心钊钤盖的藏印,这便是他在重装时留下的。
图片说明:《六朝唐人写经残字卷》,卷轴装。
卷轴装的代表之一《六朝唐人写经残字卷》,它的装法是将书页粘连成长幅,在尾部装上木头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圆轴,然后从左到右将纸幅卷成一束收起,阅读时则自右向左逐渐展开。卷首背面装上丝织的裱头,收起时将全卷包住,即所谓覆背,系以丝带,以玉别固定,既起保护作用,又有装饰效果。
图片说明:卷尾的吴昌硕题诗
这幅残卷是敦煌散出的遗物,年代久远,传承不已,可做三部分看,引首有吴昌硕所提“石室鸿宝”四个字,和民国词家郑文焯的题记;中间是两页佛经残页;卷尾有方尔谦题跋、和吴昌硕的题诗。
敦煌遗物已甚是珍贵,加上卷首卷尾的名家题跋让这幅书卷更是身价倍增。
展览的另一板块为“饰观”,明代古书成为收藏家的追逐对象时起,旧传之本由实用之物变身为收藏之品,其重装的重心由“护帙”转为“饰观”,即对图书面貌的美化。也因此,题跋、钤印成为图书收藏的传统,更有收藏家专门为书籍绘制图画。高端装潢,由此成为绘画、书法、篆刻之综合艺术品,使古代典籍拥有了版本之外的又一重文物价值。
图片说明:《三国志》,经折装。
《三国志》,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经折装,民国龚心钊重装本。
图片说明:账本纸细节
此件册尾有龚心钊民国二十一年重装题跋。根据题跋的内容,之前的书籍为包背装,遇水有淹漫的风险,因此龚心钊用乾隆库册高丽笺裱褙重装。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是清朝库房的帐本纸,纸张上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着“交到朝衣十五件”。
另有“书具之美”“书衣之美”两个单元,呈现特别精美的书衣、书具。为了配合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编撰了《缥缃流彩——上海图书馆藏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一书,不仅收录展览中的所有展品,还增加几十余件未能出现在展览现场的古代图书珍品。据悉,图录与年展衍生的上图文创产品一并于今天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