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三林镇懿德社区的城林美苑居委会内,一群阿姨围坐一起,手中针线上下翻飞,用标布制作着手机袋等小物件。而在半年多前,她们中的很多人还从来没听说过“三林标布”。三林镇妇联推出的“织梦坊”女性特色服务项目,使标布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三林标布”也有了更多的传承者。
“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这说的是三林标布的盛况。因精细的纺织技艺和严格的标准规格,三林塘布得名“标布”。三林标布制作技艺的历史已有近700年,明成化年间,三林标布进入皇宫,成为御用衣袍布料。
2013年,《三林标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岁随母学习刺绣、12岁随外祖母学习纺织技艺的刘佩玉,是三林标布的传承人。
怎样让这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下去,是刘佩玉一直都在思考并努力的事。三林镇妇联则一直致力于推出更多有特色的女性服务项目。双方一拍即合,诞生了“织梦坊”这一女性特色服务项目。
今年3月,“织梦坊”项目正式推出,选取了世博四居和城林美苑两个试点,招募小区里愿意学习标布制作手工作品的女性,由刘佩玉每周一次轮流到两个小区亲自讲习传艺。
“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里的全职妈妈和退休了的女性,一方面通过这个项目吸引她们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了解标布,并从中寻找潜在的传承人培养对象。”三林镇妇联主席季叶芳说。
经过招募,世博四居和城林美苑两个小区内共有近30名女性参加了“织梦坊”项目。世博四居的以年轻的全职妈妈为主,城林美苑的则以退休了的女性为主。
“我一开始先给她们讲解标布的制作技艺,以及用标布做各种手工作品的总体情况,然后从简单的书签、手机袋开始,教她们制作标布衍生品,如手提包、卡包等,边做边学。”刘佩玉说。
城林美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赵菁告诉记者,参与“织梦坊”项目的阿姨们之前大多是小区巧手编织组的成员,她们本来就喜欢做布艺手工,都有基础,学习热情很高。
今年62岁的端木兰英,退休前在纺织厂上班,本身对缝纫等很擅长。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住在杨浦区,以前不知道三林标布,参加了“织梦坊”项目后才知道,“这种就是以前我们说的土布,但三林标布很漂亮,做书签、手机袋、包包等都很好看。”她说。
经过半年的学习,项目组分别在两个试点居委开展了“织梦坊”女红手工作品展和才艺秀,展示项目成果。刘佩玉对学员们的作品进行了讲解和点评,还为优秀学员颁了奖。
“项目推进半年多以来,充分利用了家庭妇女的资源,传承标布艺术,共举办活动25场次,服务450余人次,通过项目化运作,也提升了家庭妇女的生活技能和自信心。”季叶芳说,后续计划举办几期培训班,吸引更多女性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