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路派出所民警赵惠:十年如一日零差错零差评
2018-11-1 10:20:16发布52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申请材料带了吗?请填写下申请表。”低马尾、蓝制服,玻璃窗后的赵惠递出一张申请表。她是南京东路派出所接待大厅一名普通的窗口民警,1984年参军,2006年从部队转业,毅然加入公安大家庭。先后经历了看守所、派出所治安维稳等岗位的锻炼,2009年她主动请缨挑起了南京东路派出所窗口岗位的重担,这样一做,就是整整十年。
10年工作留下15本笔记
赵惠随手打开橱窗,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15本笔记本,这是她十年窗口工作生涯的所有积累。赵惠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一次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她都一一登记在册,将点滴心得和经验归纳整理,群众最急切的需求、最关注的问题都做好醒目标注。长年累月的业务能力积攒,使她成为了分局疑难户口专家组的一员。
在这些年办理过的案子中,赵惠记忆最深的是鲍某。他是辖区里一名刑满释人员,2007年出狱后与外省市女子结了婚,2009年产下一子,当初为逃避入院费用,孩子出生后就带着妻子和孩子逃出医院,导致孩子直至2014年还未报上户口。
了解到他的情况,赵惠细致审核材料,发现其申请户籍还需要一份亲子鉴定书。这时的鲍某经济并不充裕,偿还医院欠费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3000元的鉴定费用一度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急群众之所急,赵惠主动提出借出刚发的奖金800元,并积极联系街道申请困难补助帮他完成鉴定。在赵惠帮助下,鲍某儿子、妻子均成功落户上海。当他送来锦旗的时候难掩内心感激,连称赵惠是自己的贵人。
微信群里解决“老大难”
这么多年的窗口工作中,赵惠发现有一些历史遗留户口问题很难处理。因为政策限制,有些户口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一度成为户籍办理的“老大难”。赵惠慢慢收集相关材料,主动添加当事人为微信好友,为的就是在政策变化或有转机时能够及时做到推送告知,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尽早解决问题。
赵惠表示,当初建立微信联系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找到民警。一方面提升自身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则是想帮助群众真正决绝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赵惠添加疑难户口人员微信130余人,通过她的讲解和疏导,消减了大多数户口问题“老人”的怨气。据统计,历史遗留疑难户口问题的信访数,平均每年呈20%的趋势下降。
将窗口服务延伸出去
每一位窗口民警都有一个三尺窗台,优秀的窗口民警能自豪地说,“我的三尺之窗乃是我辖区之窗”。而赵惠的服务不仅局限在这三尺窗台,更是延伸到了办事大厅以及更远的地方。
在南京东路派出所接待大厅有一个取号机,第一项业务为“申报受理”,第二项业务为“户籍受理”,内行人都知道“申报受理”即为外来户口申报,“户籍受理”解决的是本市户籍问题,可一般市民往往分不清楚,取号等待2-3小时后,又被告知拿错号,需要重新拿号重新排队,很多次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赵惠走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提议在叫号机上加装亚克力备注框,清楚解释了两项选择的区别。这样一来,办事居民的抱怨声渐渐少了,服务体验更加好了。
最近,赵惠有了新想法,户籍办理服务可以通过更流行方式传递给群众。近期,她在某直播平台上开始直播室———“赵姐户籍小讲堂”,将当下户籍热点、新政等通过新方式传播至辖区各个角落。
十年如一日,早晨7点打开窗口第一扇门,晚上熄灭办公室最后一盏灯,赵惠用辛勤无悔的付出,换回了数以千计的鞠躬致意、10年岗位零投诉、200余封感谢信、107面锦旗和同事的认可。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