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首创案例】电影梦圆 上海的这张文化“金名片”是如何锻造的
2018-10-31 0:00:30发布52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解敏10月31日报道: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百年上海电影文化和电影工业发展史,为上海这座城市积累了丰厚的电影人文资源。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一批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积极倡议在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不到两年后,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申请举办,当年经国务院批复,于1993年10月举办首届。199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考察后认定,成为当时全球9个非专门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5个经认定的非专门类竞赛型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一个。
数字说话 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度与影响力是如何提升的
在当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创办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成为文化促进城市建设、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1993年的首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担任,美国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中国香港导演徐克等国际电影界翘楚出任国际评委。
那一年,有来自33个国家与地区共167部影片报名电影节参展参赛,邀请了630名中外贵宾参加电影节活动,电影市场内有16家海内外制片单位和发行机构设立展台。而到了今年第21届时,已有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7072位来宾现场报到注册,293家各国电影机构在电影市场设展,境外展商超过40%。
25年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历了成长的坎坷,与中国电影的发展风雨相伴,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办节举措,创造了诸多“第一次”:从第5届起,电影节由原先的两年一届调整为每年6月举办,让中外影人年年在上海集聚;第7届起,设立亚洲新人奖评选;同年第一次创设“向大师致敬”影展单元,满足影迷对国际经典作品的观影期待;第9届电影节的国际评委会主席第一次由外国电影大师担任,进一步提升了电影节的国际性和专业性;第15届起,每年主导中国经典电影拷贝修复,推动经典电影文化传承;第18届起,对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创办互联网影视系列新项目;第20届把办节时间延长了一天,让市民分享获奖影片的精彩。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