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松江五项举措助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8-10-31 8:52:28发布42次查看

图片说明:老年人安全知识讲座
“百姓明星”大赛、“农民工电影月”,还有“传统文化进校园”、“诗联颂筷”、文化“云”服务平台……
是什么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办得这么丰富多彩?
答案是上海市松江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松江区文广局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五个方面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人文松江”建设。其中,创建“星级”管理模式,打造“文化能人”、“文化团队”和“文化网格”,为松江区的创新举措。
服务做得怎么样,老百姓说得才算数。从2007年颐景园舞蹈队成立之初,田春桃就开始担任舞蹈队队长。在一开始,舞蹈队只有20多个人参与,而且队伍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有一定基础,有的人则是零基础。在颐景园居委会的帮助下,舞蹈队逐渐发展壮大,也自编自演了《计划生育就是好》《走向新时代》《开门红》以及有关垃圾分类、旅游节等主题的舞蹈节目,并开始走进社区、学校、敬老院、阳光之家、康复中心等地方进行公益演出。
“现在,我们的人多了,舞种也丰富了,独舞、排舞、民族舞、形体舞、交谊舞,每天的生活真的很开心。”田春桃说。
2018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手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政府,全力推进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立足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助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通过多级联动、多方联合、下沉资源,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夯实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本系列专题将分期呈现16个区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以期更深度、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上海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之现状,并以此展现上海涵养文化生态、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积极作为。
资源整合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农村图书阅览室的书有人看吗?放映室都播放哪些电影?老年活动室里主要有哪些活动?组建优秀群众性文化团队还有哪些困难?
2018年3月中旬,松江区文广局一行来到新浜镇胡家埭村,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设备配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进行大调研,田间地头问需求,并精准制定下一步调整方案。在文广局的现场“开方”支招下,胡家埭村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村也因此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特色村(绿色村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以及市级各类荣誉称号。
事实上,自2014年10月松江区被原文化部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区以来,区文广局就紧抓试点建设契机,不断强化资源整合、规范建设模式、健全服务内容,在已建立完善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村居层面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区、街镇、村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
目前,松江区全区337个村居均建成了“1+3+4+x”模式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均配套“四室一厅”功能空间。此外,还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聚集区、军营基层单位和敬老院、养老所等最基层单位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真正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最后一公里”。
“万千百”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张玉良是车墩镇的一位普通农民。他身患残疾,也一直没有成家,但他有一项特长——丝网版画。原本他并没有获得多少的关注,但在后来的“百姓明星”评选中,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丝网版画的艺术魅力。
现在,他参加了松江区文化馆组织的专业美术培训,并加入了上海市美协。在车墩镇的帮助下,张玉良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带着好几个徒弟致力于传承丝网版画。从松江文化的一个参与者,到一个组织者,张玉良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其更是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价值与成就感。
在松江,“百姓明星”评选活动不但是一项比赛,更是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而这项活动正是“万千百”活动中的一项。
自2004年起,松江区就创设了“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简称“万千百”活动),并于2013年被原文化部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难以覆盖到的农村、社区、工地和军营等最基层的短板,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实效”原则,逐步构建“市-区—街道(镇)—村(居委)”四级公共文化网络联动配送体系和形成“百姓点单、政府购买、按需配送”模式,不断缩小城郊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公共文化服务向全覆盖、高效能转变。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文化活动的基础,而为了引导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松江区主动出击,通过公共文化人才培育基地、文化志愿者组织体系、线上线下辅助培训体系等多手段、多途径培育人才。目前,松江区共有公共文化专业人才268人,文艺演出队伍1700多支,专职“万千百”活动配送人员82人,文化志愿者近10万人,文艺辅导骨干1.7万余人,为满足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撑。
有了精干的队伍,还要有相应的活动组织为他们搭好“舞台”,人才们才能够发挥所长,“唱出精彩”。正因如此,松江区坚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万千百”活动落实,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享受文化服务,在享受文化服务中激活城市活力。其中,“百姓明星”大赛已经开展了八届,共吸引10万余人参与比赛、15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成为松江群众展示文艺才华的大舞台。与此同时,还有“图书进军营”、“百姓书声”惠民、“农民工电影月”、“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二十多项群文活动常态化开展。
松江区还为“万千百”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一方面,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并设立专项经费向社会购买服务,确保供给能度;另一方面,不断优化配送内容,做到按需配送,并有重点地向农村(工地)倾斜、向弱势群体加强,确保基层“日日有文化活动、周周有座谈讲座、月月有文艺演出、季季有文艺比赛”。
妙用数字化 打造文化“云”服务平台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顺势而为,在松江区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文化阵地逐渐建立了起来,一朵朵文化“云”在进一步方便老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了凝聚人们的新“法宝”。
——“+互联网”。建成“文化松江云”延伸至居村工程,为全区337个居村建成了独立网页页面,并形成手机app,与“文化上海云”直通链接,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就能随时了解到市、区、街镇和居村的文化活动信息,还可随时点单、预约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
——“+文化云盒”。与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在全市率先全覆盖为全区337个居村和区文化馆、图书馆等13个区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安装“文化云盒”,确保在年底前,让生活在松江的所有居民均能享受到最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东方社区信息苑”。目前,松江区已将东方社区信息苑服务功能延伸至居村,让居村的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交水、电费等便民服务的同时,还能参与各类文艺培训和文化活动。
——“+微信公众号”。为更便捷地传播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的信息,2017年,松江区依据《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门注册建立了“人文松江”微信公众号,将各基层单位分散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整合,真正利用公众号实现一站式服务。“深度文化活动分享,带你读懂人文松江”是松江区所秉持的理念,正因如此,在公众号里,老百姓不仅能够看到各种活动的信息,还能够报名参与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融入社区。自上线以来,“人文松江”开设了“百姓舞台”、“文博之府”、“影视之都”等版块,还有“云间故事”、“人文视点”等原创专栏,至今已有阅读量近600多万次。
——“+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9年,松江区建成了140个村居享受信息共享工程。而近年来,为了让群众在自己家门口也能享受到自己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松江区将“百姓书声”定期通过共享平台让群众就近下载,进一步丰富百姓生活。同时,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松江区为全区76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工作电脑和部分平板电脑,引进数字图书供群众阅览,让群众通过电子产品就能阅读到自己喜爱的各类电子文学,有效助推了全民阅读氛围。
——“+小能人培育”。采取文艺指导员“组团式”配送的方式为居村输送文艺人才,组织舞蹈、戏曲、声乐等多门类文艺指导员“组团分片”负责,分类轮流到各个居村开展文艺指导,不断提升居村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准,并发挥其“酵母”作用,以此带动整个居村文化活动,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提质增效 创新“星级”管理模式
今年,上海市政府2018实施项目提出,要提升4500家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
对于松江区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助推居村标准化服务功能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使居村文化工作的“建、管、运、评”形成闭路回合,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星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星级”,即根据摸排情况对居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星级考评,在各居村之间营造出“建有标准、学有模板、做有竞争”的比拼氛围。目前,全区约有50个居村已达“五星级”标准、85个居村达“四星级”标准、160个居村达“三星级”标准,还有42个居村是待拆(搬)迁、合并或未能达到“三星级”的。
为了进一步下沉公共文化资源,强化居村自身“造血”功能,松江区还全力扶持“文化能人”、“文化团队”、“文化网格”,致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百姓艺堂”,真正实现“15分钟文化圈”在松江区的全覆盖。同时,松江区也通过培育居村“百名文化能人”、“百支文化团队”和“百个文化网格”,使居村的文化建设形成“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良性发展的“文化链”。在松江区的指导与帮助下,居村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不断提升,而他们也充分发挥了“酵母”作用,积极带动整个居村文化活动。
目前,松江区正在进一步推行星级村居考核机制,对“五星级”居村进行重点配送,安排“名师”担任指导员,为文艺队提供细节把控和整体指导服务,并向市人才中心或区文化馆申请开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文艺人才。为了让艺术创作更具有专业性,松江区也正在协调安排专人对居村进行帮助,着力培育居村文艺人才。
做实非遗传承 构建乡村文化特色品牌
近年,松江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不仅予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资金支持,还搭建各级各类平台展示文化遗产项目,鼓励传承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做好传承保护工作。
目前,松江区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了“松江区民间故事演讲会”、“诗联颂筷”、“奔跑吧,童年”非遗大碰撞、“泰生活”非遗创意市集等品牌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和推介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成果,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精品,并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非遗传承,要从青年抓起。于是,松江区广泛开展“非遗在社区”、“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在学生群体中普及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技能,不仅在30多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剪纸培训班、顾绣兴趣班等各类非遗技能培训,以展览、讲座、培训等各种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还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设立了“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工作坊”,让非遗知识进大学课程、进学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遗在社区”活动中,松江区为每个居村、社区均安排了至少1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并签订传承协议,确保传承活动常态化开展。目前,松江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
2018年,松江区以追求非遗保护和国家战略相结合为宗旨,以保护文化核心与价值传承为原则,启动了《上海市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编纂工作。同时,松江区也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