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二元结构”明显,大量的违法建筑都生长在老城厢地区,用于基本生活,拆除的难度和阻力都可想而知。
根据《黄浦区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实施意见及其三年行动计划》,黄浦区适时提出了在全区72条道路上率先实现“三零三无四规范”(零设摊、零跨门、零堆物,无暴露垃圾、无黑色广告、无露宿乞讨,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规范停放、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规范设置),让百姓感受城市管理精细化带来的变化,补齐短板,提升城区品质,更好打造“美丽黄浦”靓丽的名片,彰显黄浦特色优势。
目前,在黄浦区各街道,特别是老城厢地区,效果已经悄然显现。
保护城市肌理,补上民生短板
如今,走进文庙区域人们会发现,在一条条并不宽敞的里弄里,周边的房屋粉刷一新,不少遮雨棚统一制作,不经意间的转角处,老西门街道微型消防站、老年人歇脚点、镶嵌着绿化的分类垃圾厢房以及居民的涂鸦创作等,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文庙区域,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区,留存着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因其中历史悠久的文庙而被上海人熟知,但文庙周边环境却好似“城中村”——低矮破旧的老房、狭窄的街道、头顶密布的蜘蛛网、隐藏着一些低端业态。今年初开始,黄浦区底子最薄的文庙区域,便提出要打造成为“无违创建的示范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样板区、条块协同推进顽症治理的模范区、老城厢精细化管理内涵提升的标杆区”。
作为黄浦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的最后一块区域,文庙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在去年11月启动。在“留改拆”的城市更新大格局下,如何托住安全底部,保证旧区居民有尊严的居住需求,同时保护老城厢的城市肌理,重塑老城厢历史人文内涵,成为老西门街道和区相关职能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至9月底,文庙区域实际拆除违建690处,超额完成计划,完成率达113.5%。今年以来,老西门街道违建拆除点位数量也位居全区第一。不仅如此,文庙区域中的所有公房小区均由房管局、南房集团进行了滚动式、全覆盖的大修。道路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并实施了消防设施升级、微型消防站、占路房屋拔点、老旧电线改造,以及立面修缮、绿化、环卫、店招店牌、灯光景观等多个项目。
拆违与民生工程同步,凸显历史风貌特点
文庙区域位于上海老城厢,北至复兴东路、西至中华路、南至文庙路、东至河南南路,占地面积约17.23公顷,涉及文庙、曹家街、学宫、小桃园4个居民区。该区域内有上海文庙、小桃园清真寺、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普育里、西仓桥街141号等文保点。其内房屋形态老旧,建筑构造多以老城厢风貌为主,二级以下旧里高达七成。“文庙区域是黄浦区‘底子最薄’的区域,是历经2016年、2017年‘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后,老城厢区域唯一余留的未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地块。被列为黄浦区2018年唯一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地块。”老西门街道负责人介绍。
梦花街是文庙区域内一条较为宽敞的主路,但也只能容得下一辆私家车单向行驶。不少七拐八拐的小巷更是狭窄,在有的小巷前,身材稍微魁梧些的人只能侧身通过。居民家里七搭八搭出来的违建,小商户破墙开店占据公共空间,是造成小巷狭窄的主要原因。文庙区域有几条小巷窄得只留下头顶上的“一线光”,被居民形象地称为“一线天”。
这些搭建不仅侵害公共利益,而且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拆违成为文庙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步。街道把文庙区域作为2018年无违建居委(街道)创建的重点,按照创建的拆除对象标准,将拆除违法无证建筑608处,约3317平方米,同时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打击黄赌毒现象、开展群租整治等。拆违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拆后将结合居民的意愿推进更多民生项目,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提升公共环境。
近日,老西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姜欣带着记者在区域内走了一小时。记者看到,这里沿马路两侧的违建基本已看不到踪影。与此同时,老西门街道以历史风貌保留保护为主线,以改善居住品质为出发点,委托专业单位上海现代院对综合治理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包含道路、建筑、天际线以及街巷全方位风貌,包含了白天夜晚景观以及居住经营等内容。
目前,老西门街道18个居委全覆盖通过无违建创建居委验收,街道也于8月10日通过全区第二批无违建先进街道验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庙区域已经完成拆违点位690处,其中644处同步实施了厨卫内移修缮。至9月底,全街道区域已取缔群租144户,基本完成商品房小区群租整治;取缔117处“三合一”场所,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户257户。永业里、梦花、静修三片公房小区,涉及1629户居民,房修已经基本完成。结合房修,安装马桶231只(另有317只即将安装),改造厨房46间。柳江街2栋新公房平改坡工程已完工,大大惠及了民生。
破瓶颈提升管理内涵,构建“共治+自治”格局
城市治理的绣花针要细,不仅穿透面子,更要深入里子。老西门街道在文庙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中,还探索了条块协同推进顽症治理的方式,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环境综合整治中碰到的都是硬骨头,非常需要条块形成合力。为此,老西门街道以文庙区域为整治主战场,成立无违创建工作推进指挥部,与文庙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合二为一。指挥部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总指挥,下设一个办公室以及综合组、拆违组、整治组、工程组和化解组五个工作组,以街道为实施责任主体,由街道抽调专门力量,全面负责日常工作推进。考虑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涉及建委、房管、绿化市容等不同职能部门,涉及发改、财政等审批保障部门,工程交叉衔接较多,街道指挥部建立与市政委办联合牵头、与条线部门联手推进、与各执法单位联勤行动的“三联”新机制,形成沟通顺畅、保障有力、协作高效的格局。
下一步,老西门街道还将持续探索管理样板,努力构建“共治+自治”的管理格局。将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放大文庙指挥部推进中的条块联动、多方联动效应,引入、凝聚各方资源,统筹各类工作力量,以老城厢区域为重点,形成老旧街区、老旧小区整体治理、全域覆盖的工作合力。以“四保合一”体制机制调整为契机,与南房物业中心共同建章立制,强化老旧小区管理实效。
依托居民自治平台,引导自发参与。面向社区群众广泛开展无违创建、精细化管理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居民群众,特别是实际居住在老城厢的住户、商家,从自身做起,承担起违章处置、消防安全、垃圾分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提升老城厢居民共建家园、守护家园的责任感。
还将依托街道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能。街道正在抓紧推进老西门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并将与网格化平台实现叠加统一,完善社区大脑,强化“以房管人”,强化“摸清家底、快速反应”,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作为指挥决策的常态,提升源头管控预警和社区综合管理实效。
记者了解到,在文庙区域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后,见证着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文庙也将进行改扩建工程,以期吸引更多人愿意走进来,感受历史、致敬城市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