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手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政府,全力推进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立足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助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通过多级联动、多方联合、下沉资源,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夯实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本系列专题将分期呈现16个区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以期更深度、更全面、更生动地展现上海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之现状,并以此展现上海涵养文化生态、丰富城市文化生活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普陀区遵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年初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确定后,全区10个街镇237个居村提出申报,占全区实有居村点位数的89.4%,目前已全部通过验收。
普陀区是上海西北部中心城区,苏州河流经区内,自然形成大小18个河湾,“苏河十八湾”因此得名。今年以来,普陀区按照市委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普陀区关于打响“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深度挖掘“苏河十八湾”沿岸人文和历史资源,不断丰富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湾湾有文化”的发展格局,提升普陀的吸引力、归属感,将普陀打造成形象气质更佳、文化内涵更深、文化产业更强、服务品质更优的“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区。其中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已然成为普陀打响“苏河十八湾”文化品牌、建设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区的重要环节。
长寿路街道梅芳里居委会成立于1951年,是上海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居委会。由于建立时间早,居民活动场地有限,设备落后,已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经居委会自治议事会协商探讨,梅芳里居委会对一处会所进行彻底改造,办起了崭新的“梅芳里·同心园”居民综合文化活动室,令梅芳里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硬件面貌和软件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足了社区居民在新时代的多种新需求。前不久区文化局组织“非遗进社区”,被列为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悦来芳”糕点师来演示鲜肉月饼制作,活动室人头攒动。居民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师傅拌馅料,搓油皮,起油酥,不时提出一个个可能遇到的问题。经过几个小时制作烘焙,鲜肉月饼完成了,大家趁热品尝,笑得合不拢嘴。
梅芳里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变化,只是普陀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一个成功缩影。在普陀区,像梅芳里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这样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的活动室可以说比比皆是。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居民身边的“文化港湾”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按照市政府要求,普陀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为指导思想,千方百计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普陀区和下属各街镇从实际出发,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小区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方面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效明显。
如长征镇象源丽都、桃浦镇华公馆等商品房小区,以文化点睛、提升功能为切入点,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以长征镇象源丽都为例,该居民区辖区东至真北路、南至金沙江路、西至真光路、北至虬江河,居民户数为3087户,人口约7725人,象源丽都社区综合活动室在2018年6月进行了改建,从原先百来平米活动功能单一的活动室,增至约500平米,硬件设施、服务功能、运行机制、服务成效等方面提升显著,成为集宣传、教育、健身、阅览、聚会、服务、交流、演出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室。特别是在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为活动室配送了专业指导老师以及丰富的活动资源。居民们称赞说:改建后的象源丽都活动室推出的各种活动真是应有尽有,是我们身边的“文化健身教育之家”。
而对曹杨新村等老小区的活动室,普陀区则以传承文脉,激发活力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活动弘扬普陀工人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一些老式里弄,则以丰富内涵,打造特色为切入点,如安排讲座、手工活动、弄堂游戏、养身保健服务等,着力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深入调研,打破壁垒,创造片区“三级半模式”
普陀区在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还创造了片区的“三级半模式”,即在街镇和居委会之间建立片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辐射到周围几个居委会。如万里街道颐华片区活动室设在一座3层小楼里,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辐射颐华第一、颐华第二、愉景华庭、凯旋华庭、中骏天誉、万里雅筑及凯旋公寓等七个居委会。长征镇新城片区活动室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辐射东旺、祥和家园、祥和名邸、真源、花苑、运旺、万豪、金沙雅苑等九个居委会及周边企业楼宇。除片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也开始向附近居民辐射。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普陀区和各街镇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本土文化树起来,文化走起来,文化资源聚拢来,线上线下融起来。甘泉路街道新宜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个成立多年的读书会,开始主要是一些老党员聚在一起学习,现在扩大到社区青少年群体。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今年活动室请指导老师来为读书会上折纸课,内容生动有趣,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老党员和青少年“大手牵小手”,读书会人气更旺了。长寿路街道逸流居委会每天固定时间向居民开放,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及生活困难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他们开设的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课程,对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很有帮助。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推进以后,各类文化活动更丰富了,面向各年龄层人群,组织各类兴趣班和团队培训,并结合节庆举办“金婚庆典”“香囊制作”“健康快乐行”“送绿进社区”等活动,影响越来越大。
为补齐短板,把实事做实,普陀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结合大调研深入基层排摸情况,针对短板谋划解决办法。在广泛征求各职能部门和街镇意见的基础上,区里制定了提升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进度安排和职责分工,同时建立月报制度,打破分工壁垒,加强督导联动。为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区文化局带队组织专业干部走访全区10个街镇20个居村示范点进行面对面指导,帮助作为实施主体的各街镇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各类媒介,提高知晓度、覆盖面。
完善体系,下沉资源,逐步形成“一居村一特色”
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关键是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此,普陀区在完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抓四级配送,使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下沉到居委会。普陀区由文化局牵头,区文化馆(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和各街镇社区发展办共同制定四级配送工作方案,从主体责任、内容类型、资源渠道、配送方式、督导巡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建立四级配送体系,实现全区10个街镇265个居村文化活动室(中心)四级配送全覆盖。年初区里曾计划今年向居村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导赏和各类特色项目等文化活动200余场,因文化活动质量高,基层要求迫切,到8月底已经突破这个数字,估计全年配送要增加到370场。此外,区里结合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及市民文化节、非遗进社区等活动,持续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包括整合数字资源,推广文化云盒在居村布点,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普陀区十分重视参加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活动的居民的参与度,注重发掘居民自身的资源,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成为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重要资源。要真正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的服务功能,社区居民是关键。居民是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活动真正的主人,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既接受教育又创造文化。以居民为中心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居村一特色”。
真如镇街道真西一居委会的“真如益书画班”成立已有10年,书画班居民的作品参加街道书画比赛多次获奖;“真如益文化团队”从广场舞起步,逐步发展到以木兰拳、木兰金银扇为主,手杖健身操、健骨操、龙舞八锦段、国粹京韵戏曲操、太极拳多种拳操及舞蹈并重、形式多样,多次参加市、区、街镇组织的健身操比赛和苏州吴江木兰操友好城市邀请赛等。万里街道凯旋华庭居委会举办的凯旋嘉年华首届社区文化节今年5月拉开帷幕,推出的“快乐凯旋”乒乓球友谊赛、“魅力凯旋”摄影书画展览、“美丽”凯旋歌舞大赛、“亲情凯旋”亲子活动、“舌尖凯旋”厨艺大赛、“健康凯旋”养生文化讲座、“戏曲凯旋”沪剧沙龙汇演、“惠民凯旋”调剂商品爱心义卖等8个主题活动,都来自社区居民的创意。桃浦镇华公馆活动室的“老幼 1+1”项目,通过“阅读 1+1”“健康1+1”和“志愿互助1+1”三项内容,引导老人和孩子互助互动,同时吸引中青年志愿参加社区服务,让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提供服务,真正做到老幼有所学、老幼有所乐、老幼有所托,实现“老幼1+1”的欢乐大于2。
前不久,普陀区举办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由长征镇街道连续多年举办的“长征杯”朗诵大赛备受全市朗诵爱好者关注。家住虹口的一位老先生为在决赛上和学生们有好的表现,隔三岔五就往普陀区跑。这个赛事,区外参赛者超过六成。在普陀区,像这样由街道社区举办、产生市级影响的比赛远不止这一个。“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宜川戏曲节、长寿白领艺术节等文化品牌,现在都小有名气,走出过不少明星。
积极探索,全面提升普陀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功能,就是为了将城市最基层的毛细血管打通,让文化的滋养融入到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市民生活中,普陀区在新一轮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注重突出综合性、多样性、示范性、社会性。
综合性包括服务功能的丰富和拓展,也包括覆盖人群的广泛性。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一般都具备书报阅览、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科普教育、数字文化等服务功能,还有妇女之家、党员驿站、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等。有的还有城管、绿化市容、社保等多个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专业力量下沉,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分享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今年暑期期间,长寿路街道为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了4场儿童剧演出,并在四个活动室开办国学班,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展览,方便上班族下班后参观。
多样性就是针对不同小区类型和不同层次居民,打造符合地域特点、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多样化文化活动室。如长征镇祥和家园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组建“60为80为老服务队”,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活动室还和长征镇图书馆结对共建,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这些活动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示范性就是挖掘特色,突显亮点,发挥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品尊国际是个国际社区,活动室坚持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商务楼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品尊国际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因此逐渐形成特色品牌,这个小组提出健康知识的学习、健康技能的传播、健康理念的分享、不良习惯的改变及公益活动的开展五个方面的目标。长风新村街道海鑫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设在居民(学校)学习点,该活动室主办的爱心编织班每年将居民学习编织完成的“作业”——毛衣、毛线帽、手套等熨烫整理好,和居委会干部一起上门送给困难老人、困难老党员及残疾人员。活动室组织的家庭养花沙龙学习团队,也在小区举办花卉展览,拿出自己种植多年的花卉供居民欣赏。团队成员还义务为居民盆栽翻土并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带动了小区家庭绿化。这些公益性的示范活动大大扩大了活动室的软性功能,显示出对整个社区良好的示范效应。
社会性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建设。如曹杨新村街道杏梅园居委会与曹杨二中、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等开展“一班一居委”“一师一居委”活动,发挥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力量,在青少年中开展“书之旅”“情传递”“爱心义卖”“冬日送温暖”“法制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宜川路街道平江居委会与宏康医院共建,每周固定时间在活动室举行义诊,为居民理疗、咨询、测血压血糖,方便居民问诊配药;还与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共建,运用数字化手段创建平江e家微信平台,及时向社区居民发送相关政策及惠民信息。随着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越办越红火,更多的单位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居民也因此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强调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普陀区坚定全面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功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信心和决心,让人民群众在这片热土上享受到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文化。这既是对普陀区居村文化建设当下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开弓没有回头箭。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普陀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