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在池塘里养鱼,你见过在“跑道”上养鱼吗?“跑道养鱼”,其实是集聚式内循环流水养鱼模式的别称。因为养在有水流、充满氧气的池塘中,鱼儿还得不停游动,好似“跑步健身”,才有了“跑道养鱼”的叫法。“流水鱼”是如何养成的?近日,小松来到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五厍基地,为大家一探究竟。
鱼儿也来忙“健身”
自2014年起,松江区水产良种场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形成了集聚式内循环流水养鱼模式。
小松在现场看到,五厍基地内设有20条“跑道”,每条水槽长22米、宽5米、水深1.8米。“这就是鱼群活动的‘跑道’,我们叫‘集聚池’。‘跑道’一端有水流冲击,鱼在水流中觅食与活动,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不停地做有氧运动。”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这片鱼塘分为内(集聚池)外(养水区)两个区域,集聚池里面是养殖区,养殖草鱼、鲫鱼等鱼类,集聚池外的大部分水体是净化区,主要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在集聚池内外的水流湍急处,总有密密麻麻的鱼从水下翻上来。
“这么多鱼估摸着有上千条吧?”“何止!还有更多的鱼隐藏在水下,这一个集聚池里就养着9千多条鱼呢!”良种场负责人笑着说。“如果对成品鱼的规格要求高,我们就会减少养鱼量,现在这些池子里都是3斤多的草鱼。我们集聚池的设计养殖量可以达到3万至3万2千斤。”
自动投料设计,通过电脑定时设置后,投料小车将自动沿地面轨道定位至相应的集聚池。
“相比普通池塘的鱼,‘跑道’里的鱼‘身材’更好。”工作人员介绍,从市场反响来看,“跑道”里的鱼,比在传统鱼塘中养出的鱼更有活力,口味也更好。
鱼粪的收集利用
“鱼和鸡鸭等禽类不同,它们的粪便很难清理。”在集聚式内循环流水养鱼模式中,对于鱼粪的处理是一项重头戏。
据介绍,由于集聚池底部经过处理,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随着水流不断地被推送到集聚池一端的集污区。每隔半小时,吸污装置会将沉淀的污染物吸出来,再统一汇聚至沉淀池。回收的鱼粪能制成有机肥,用于种植果蔬。尾水随后被排进生态净化池中接受净化处理,净化完毕再被循环利用。
排污区吸污泵
据良种场负责人透露,今年,水产良种场还将在循环系统周边建成蔬菜大棚,直接利用水流中未沉淀的鱼粪施肥,探索“鱼菜互生”模式,在给蔬菜施肥的同时直接净化水质,实现系统内的水循环。
据了解,由于流水养鱼需要较大面积的水域条件,目前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五厍基地是上海市唯一一处采用集聚式内循环流水养鱼模式的水产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