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一线安监工作怎么做才算合格?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
在黄浦区安监局副局长李明看来,能否营造一个安宁、有序的城市环境,就是对安监工作最大的考核。
自2011年担任区安监局副局长以来,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在重大工程的工作中,积极想办法、出主意,为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工地成为安全大课堂
上海近些年发展迅速,各项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成为了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要想减事故,先从“人”抓起。李明敏锐地发现,必须给这些一线的农民工系上“安全带”和“防护绳”。结合历年的市政府实事工程,黄浦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民工素质,连续多年率先在全市完成安全生产的培训任务。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李明和同事们动足了脑筋。农民工很“忙”,既不能延误生产和工程进度,但又必须保证培训效果,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妨把工地变为安全教育的“大讲堂”。
在实际操作中,黄浦区安监部门还针对农民工自身的特点设置安全生产培训宣传栏,编制张贴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吸引农民工在工余闲暇时驻足观看,使得培训延伸到了课时之外。在安全生产的执法过程中,把关爱农民工生命与健康作为具体内容,纳入工地全年考核内容,同时利用安全生产月的契机,组织开展宣传教育,为农民工提供“贴身”安全培训。
民生工程“实事办实”
大约20年前,当时所建商品房小区须配套生活污水二级生化处理设施,污水经其收集、处理后,方能排入小区外的市政管道。
随着本市截污纳管等治污工程推进,以及技术不断完善,如今的小区污水排放已不必“弯弯绕”,可直接排入市政管道。可早年商品房小区内的二级生化池,由于年久失修、管养不力等因素,不少散发出异味,除影响环境,还有潜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浦区将居民小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列为政府实事工程,由区安监部门协调推动,实施相关改造。
以豫园附近的佳日公寓为例,住在里面的居民们,这些年来心里一直有个“堵物”———1号楼下面的废弃化粪池,长期废弃的污染物释放出了氨气、沼气等刺激性气味,这些气体如遇明火可能引发爆炸,影响公共安全。居民们都盼望着,能早一天把这个地下的隐患彻底清除。
在街道与安监部门的协调下,绿化市容、环保、市政、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会同居委、小区物业、业委会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终于落实了相关整改方案,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将这一困扰社区多年的顽症整治完毕。实事办实了,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不断提升自我水平
真抓实干,脚踏实地,是李明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积极探索,是李明的工作态度。不仅如此,为增强服务全区的能力,李明不断在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在平时工作中,他坚持学以致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思路,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执法能力,他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知识涉及面非常广,通过不断积累,系统予以把握,认真研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身。
心语心愿
改善人居环境,共创美丽家园,离不开安监人的努力。城市体系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运行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加强源头治理,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发生。
我要以民生工作为主线,针对我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重点,按照区委、区政府“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不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的工作要求尽责尽力,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