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美丽上海追梦人·建功迎进博|施晨:服务15万专业观众 当好上海交易团"店小二"

2018-10-29 10:10:12发布42次查看

工作中的施晨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10月29日报道: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几个月来,施晨一直在国家会展中心和世博村路300号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她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贸易发展处副处长,今年又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上海交易团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
短发的施晨一副精力充沛、充满干劲的模样,语速快、反应快、动作快,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在本次服务进博会工作中,施晨主要承担着采购商组织和横向协调工作重任。作为贸发处负责人之一,筹备进博会工作启动后,她就进入前沿阵地,尤其是6月11日上海交易团成立后,几乎全身心扑在采购商组织上。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包括“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线上线下两大平台、四大采购商联盟和18个交易分团在内的立体交易保障体系(简称“2+4+18”)成功搭建。在她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下,上海交易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发扬了上海作为举办地和最大城市口岸的风采和精神。
勇挑重担,立足高效落实工作
工作千头万绪,且各级机构均没有经验,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面对种种挑战,施晨迎难而上,全面排摸上海资源,积极与筹委会办公室招商指导组和进口博览局沟通协调。随后,她又广泛走访上海企业,了解参展商信息,积极促成采购商与参展商的展前对接,确保采购成交。
一接到组织采购商的任务,施晨即刻开展全面动员。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注册报名人数已达到5万。为了更好地了解报名情况,她又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结构分析,与各单位逐一沟通,了解各单位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采购商登记审核时间紧、要求高,因此她多次发动、并靠前指挥,最后组织完成了15万名专业观众的注册、审核以及上海交易团采购摸底工作。
为保障进博会的公共安全和现场秩序,施晨以告知书的形式发放到各组织,建议错峰出行并贴心地提供了展会相关会务信息。通过协调沟通,做好各交易分团工作。“我们要发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肯定得全面落实工作,再加班加点也要完成的。”
实干创新,“啃下”15万张证件“硬骨头”
工作量大、难度高,但上海交易团秘书处办公室工作队伍却并不“专业”。他们均由各单位临时抽调而来,市商务委、东方国际、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单位的80、90后近20人组成了这支“进博铁军”。各项工作得到了来自筹委会办公室招商指导组、进口博览局、公安制证机关和各采购商的广泛好评。
所有出入进博会的人员都需要持证进场。为确保证件能按时发放,施晨通过与有关单位的多次协调沟通,主动提出共同分担整理证件。10月15日,她带领这支“进博铁军”,正式启动15万张证件的整理工作。每天近12小时,她和队员们都要奋战在证件管理中心临时辟出的仅10平方左右的仓库内,重复枯燥单调的工作,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和疏漏。仅仅6天时间,15万张共计300箱的证件全部整理完成,并按照分类进行有序放置。
“进博铁军”正在整理证件
整理证件却并非易事。由于证件上没有单位名称,只有名字、照片和9位编码字符,若不把证件统一归类就无法分发至各企业,着实给整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这并未“吓退”施晨,在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后下,她和“进博铁军”共同总结并形成了一套“管用”的理证方法,能更系统、更清晰地将证件分门别类、归置整齐。施晨幽默地说道:“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我们就像在打怪兽,一路斗智斗勇、过关斩将,克服重重困难。”
在分团领证的工作上,施晨也有她的一套。其中闵行分团有1万张证件,共20箱,不包括证件的塑封壳、挂绳等,单单证件,重量就高达约为500公斤,因此施晨会提前告知领证人员需要配备货车及人员数量。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交易团,早上七八点,施晨就要赶到青浦参与各类工作协调和筹备。等到傍晚下班时间,她又急匆匆奔回位于浦东的办公室,开始处理一天的日常本职工作。“我们都不是脱产参与进博工作的,平时处里的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5+2、白加黑、全天候”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她的常态。
国庆期间,施晨本可以选择休息,但心系进博会的她依旧冲在第一线,积极与筹委会办公室、进口博览局和各活动主办方协调,还为上海交易团争取到近30场配套现场活动。有一天,施晨上午刚忙完手头的工作,便匆忙地赶高铁去杭州出差,当天来回已成家常便饭,晚上回到上海后又投奔到工作中去。
电话一个接一个,为保证24小时回复各交易分团的咨询,她更是“全天候”。但施晨在所有的褒奖之下,也有歉疚,而这歉疚,来自父母。她坦言说:“原先一周回父母家一次,现在3个多月没回去,父母都开始抱怨了。”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是施晨的工作态度,她的出色工作和精神面貌,都体现了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刚进商务委工作第一年,施晨恰好碰上了首届工博会的筹备工作。时隔19年,她已能够独当一面,如今带领团队筹备首届进博会,虽然压力大、责任重,但更感使命和光荣。施晨说:“对于进博会,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真正的让展品变成商品,最终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