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总长约55公里的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天堑变通途,
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陆路
车程由3.5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
震撼航拍来了!
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
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ta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最长的钢铁大桥、最深的沉管隧道、
最大的断面公路隧道…
带你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
和施工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展现了中国最高的工程水平,
也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wuli金山的一家公司就是
港珠澳大桥的“隐形”奉献者!
港珠澳大桥项目属于典型的深海工程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在项目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设港珠澳大桥,使用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是发展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一次机遇。
2009年中交集团联合体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主要项目,其中海洋工程建设中的主要装备设计及制造,由中交集团下属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重工”)完成, 而来自金山区的一家企业——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默默承担了诸多项目的热处理技术攻关,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工程中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开发。
起重船核心零部件热处理攻关
起重船是一种用于水上起重作业的工程船舶,又称浮吊、浮式起重机,广泛应用于海上大件吊装、海上救助打捞、桥梁工程建设和港口码头施工等多个领域。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顺利合拢,其中振华重工建造的有“海上大力士”之称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振华30”轮首秀完美,顺利将6000吨重的“岛隧工程最终接头”进行水下吊装。吊装到位后实现了这条世界最长公路沉管隧道的全线贯通。
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作为振华重工热处理战略合作伙伴,一直紧密配合,为振华重工港口机械、海洋工程项目提供热处理的技术解决方案。“ 振华30”轮的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热处理攻关,如船用起重机的吊装提升系统、360度全回转平台传动系统等,都是由上海热处理厂 有限公司独立自主完成工艺试验及最终攻关,成功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东西人工岛建设,也是一项世界桥梁工程建设的创举。人工岛是由120个500吨重的钢圆筒打造而成,振华重工的1600吨浮吊起重船“振浮8号”将钢圆筒吊起下沉,最终把东西人工岛的“项链”串起来。每个圆钢筒有10层楼那么高,犹如“定海神针”振沉入泥中21米深。 “振浮8号”的提升系统、回转传动系统的核心零部件热处理技术攻关同样是由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默默贡献而成。
由振华重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量身定做的关键施工船舶——抛石整平船主要用于隧道沉管的碎石垫层铺设,作业水深10米-40米,桩腿总长90米,是目前国内最大、整平精度最高的特种整平作业船舶。
抛石整平船以十天铺一段完整管节基床的节奏,每天完成一个船位的作业移动,移动频率远远高于石油平台,这就对抬升系统的动力与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快抬升速度,工程师们研发了电动抬升系统,每抬升一次只需20多分钟,而在此之前使用的液压系统则需要3~4小时。
为了达到高强度、高硬度及优良低温冲韧性的使用性能,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桩腿焊接性能,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为振华重工量身定制了四根90米长的齿轮、齿条爬升系统的热处理工艺试验及技术攻关,最终确保平台抬升的效率和垂直直线度。
热处理作为制造业的一种基础工艺,没有“华丽”的外表、“雄伟”的产品,但一直是制造业中基础工艺的重要环节,与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基础关键零部件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壁垒和核心技术。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地,到处可见的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产品,起重浮吊船、抛石整平船、管节沉放船、大钢圆筒、管节制作模板…… 很多雄伟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背后,都有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默默耕耘、反复试验的“隐形”付出和对“世纪工程”建造的全力支撑。
据悉,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位于金山卫镇,于1956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热处理厂。六十多年来,公司持续专注于各类金属材料和产品的热处理工艺开发及应用,多次参与中国热处理行业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制定,全程见证了中国制造的“风风雨雨”。
同时,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也参与新中国以来若干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热处理技术攻关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曾经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标准,多次荣获国家级、上海市级等技术进步奖。
如今,上海高度重视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提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若干重大举措。金山区委区政府也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上海制造”的重要承载区,相信像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这样的基础工业“隐形冠军”,一定能够立足金山,服务上海,不断做精做优,持续成为“上海制造”的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