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现场】谢坚钢: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

2018-10-26 9:51:20发布84次查看
  上海牌手表、中华牌香烟、回力牌运动鞋……提到这些老牌国货是不是感觉很亲切?你知道吗?这些品牌都是在上海市杨浦区诞生的。在昨天举行的“中经杨浦论坛”现场,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发表了题为“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主旨演讲。快来看看谢区长是如何介绍杨浦的吧。
图片说明: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
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个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与大家相会在这里。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杨浦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型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杨浦是一个依水而居的城区,拥有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黄浦江滨江岸线,也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32万。杨浦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三个百年”深厚历史积淀。首先是百年大学,区域内集聚了10所知名高校,其中复旦、同济、财大、上理工、海洋大学都超过百年历史。杨浦的百年工业,是上海、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工业的发源地,上世纪70、80年代,杨浦的工业总产值曾占到上海的四分之一,也诞生了一批知名民族工业品牌。杨浦的“百年市政”主要在江湾-五角场地区,当时是旧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的所在地,至今还保留着如江湾体育场、旧上海图书馆、旧市政府大楼等一批建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周边很多道路还以“国、民、政、府”四个字开头。这些“旧”的记忆,见证了杨浦过去的辉煌,也是支撑杨浦创新转型的最宝贵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逐步淡出,杨浦的国有企业从鼎盛时期的1200多家下降到200家,产业工人从60万降到6万左右,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的比例也从70年代的25%下降到2008年的3%不到。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系列矛盾和问题,大量工人面临再就业,产业出现空心化,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杨浦路在何方?历经十几年艰难探索,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概括起来,杨浦紧紧围绕理念突破、资源整合、产业升级、营商环境、民生保障,实施了“五个聚焦”:
聚焦理念突破,开启创新转型
老工业城区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杨浦也曾试图通过重振国有企业、依靠大市政拉动、黄浦江综合开发带动、或者导入大量人口、高强度建设住宅区带动等多种方式,但都没有成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杨浦是个老城区,没有增量土地资源,不可能走传统的外延扩张式发展老路。
200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两个依托”,开始把目光投向区域高校。尤其在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杨浦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了一场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的城区功能大转型、经济结构大调整。
推动城区转型,从哪里入手?我们提出了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发展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它找到了大学、城区融合的一条路,冲破体制的束缚,整合了科教、人文和生态资源。
之后的十几年里,杨浦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这一理念不动摇,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化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从强调形态联动进一步拓展到功能联动,在发展道路上始终扭住创新的牛鼻子。砥砺前行天地宽,“创新杨浦”的路子越走越宽。2010年,国家科技部确定20个市(区)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当时北京海淀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我们共同入围;2015年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2016年杨浦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杨浦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和鼓励,被国家发改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在中科协组织的评估中位列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前三。今年,国家发改委向中办、国办报送了专报,反映上海杨浦已经和北京海淀、深圳南山一道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地标,业界已经有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的说法。可以说,杨浦已经走出了一条从辉煌的“工业杨浦”到活力的“知识杨浦”,再到魅力的“创新杨浦”的转型发展之路。
聚焦资源整合,厚植创新基础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一是支持高校就地拓展、就近发展。我们坚持政府主动,着眼长远,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置换最好的土地,舍得把好的商业项目让出来,舍得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大学校区就近就地拓展、共建科技园区。2003年以来,区域内的大学校区用地从4.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二是各方联动、共建园区。联动的范围从“区校”不断拓展到与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和地区总部等多主体的联动。比如,杨浦建有20家科技园区,其中,与高校共建的7家大学科技园,全部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与中电23所、上海电缆所分别合作成立物联网科技园、电缆科技园,与大型国有企业共建了中航科技园、湾谷科技园、中船科技园等一批园区,与ibm、西门子合作建设互动参与实验室、高科技企业化中心,等等。三是老厂房转型提升。杨浦的工业文明遗存众多,我们努力把这些宝贵的工业文化底蕴根植到城市肌理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区吸引力。比如,在旧厂房的改造上,努力体现旧的“高贵”,新的“高端”,厂房是老的,功能是现代的,创业者是年轻的,产业是新型的,形成极具吸引力的独特风貌。在杨浦现有的23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载体中,大量是由盘活工业土地资源、或改造升级老工业厂房而来的,比如,长阳创谷、宝武钢铁“互联网+”产业园、城市概念园等。其中,“长阳创谷”成功入选此次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案例,它是依托中纺机老厂房改造,内涵植入创新要素,吸引了启迪之星、智能云科等150余家特色双创企业和孵化平台入驻,已成为上海极富特色的创新创业社区。长阳创谷被选定为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到长阳创谷视察时,对杨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建设“世界级创谷”的更高要求。
聚焦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
一方面,我们着力构建和谐、共享、共赢的企业生态。一类是大企业,他们是产业链枢纽。我们着力为大企业发展留足空间,让大象起舞有“秀场”。目前,杨浦已吸引包括西门子、德国大陆、耐克、汉高、李尔,以及水务集团、中兵北斗、上海家化等一大批洋企业、大企业的总部机构、研发中心落户。另一类是中小企业,他们是双创最有活力和效率的主体。我们着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厚植土壤,让蚂蚁雄兵有“空间”。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破解问题,通过政府资金杠杆,吸收社会融资约300亿元,先后为5000户次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7600余家,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攀升,2017年杨浦专利申请数达878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09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件。位置网、阿里体育、优刻得、京东到家、学霸君、爱驰亿维、流利说、商米科技等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或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累计有98家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另一方面,我们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汇集,从集聚发展走向集群发展。比如,现代设计产业,我们有世界500强、全球第一大设计公司aecom,还有同济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邮政设计院等全国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国家级功能平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形成现代设计相关的大中小企业共生互补、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实现总产出从2007年的80亿元跃升到2017年368亿元;再比如,人工智能产业,我们有百度上海创新中心、emc、优刻得等一批领军企业以及近240家产业相关企业,是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云计算创新基地,今年,国家发改委又把全国人工智能创投联盟设在杨浦,我们和硅谷银行组建了人工智能母基金,此外,我们还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政策,逐步在产业关键领域和环节形成独特优势。
聚焦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全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我们杨浦努力在提升速度、温度、浓度上下功夫:
一是在办事服务上体现“杨浦速度”。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已公开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其中“零跑腿”94项、“只跑一次”226项。同时,构建了“一站集中+多点分布”线下服务格局,形成1个行政服务大厅、8个科技园区政务服务点、10多个商业银行政银通网点的布局。
二是在人才服务上体现“杨浦温度”。大调研时我们听到过这样的话“有时候企业想走,但人才不想走,人才想走,人才的家属和孩子又不想走”,这就是一个地区的人情味和吸引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杨浦积极打造“国际双创人才基地”。比如,我们发布实施了双创人才政策“新十六条”,在上海率先探索双创人才“无否决”服务窗口,率先落地科创双创出入境政策“新十条”,发出上海首张外籍人才认证函,太赫兹项目成为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优惠案例。
三是在创新文化上体现“杨浦浓度”。近年来,各种层次和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论坛在杨浦不断集中。今年我们成功举办了2018年“创响中国”首站暨“世界创意创新日”、第一届中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首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2018伦敦科技周中国行等活动。在举办“长三角双创论坛”过程中,我们与来自沪苏浙皖的24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的联盟”,推动长三角地区在载体共建、创新共育、企业共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不断提升辐射度和影响力。
聚焦民生改善,共享创新成果
杨浦是个老城区,创新和城区转型必须与民生改善相结合,让转型发展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一方面,我们通过大规模城市更新,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260多万平方米,以多种方式改善百姓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打破校区、园区与社区的边界,打破研究者、生产者与用户的边界,打造没有围栏、生机勃勃、交流分享的“城市公共客厅”,使居住在杨浦的人打开窗户就能感受到杨浦创业创新的热度。比如,我们率先提出创新创业街区的概念,重点推动了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环上海理工大学四大创新创业街区建设,其中,创智天地,大学路被评为上海人心目中的12条最美道路,淞沪路地下通道开通,将轨交10号线、五角场、创智天地、淞沪路东西两侧紧密相连,也将工作、生活和创新创业无缝衔接。国定东路上,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打破围墙,和对面的腾讯众创空间相呼应,从封闭的园区升级为开放的创新创业街区。
总的来说,如今“创新”已经成为杨浦独特的商标和品牌,引领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区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7年119.52亿元,增幅始终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
展望未来,正对标上海建设卓越的发展愿景,我们积极通过“三个新”推动“三个转”,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转型,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建设转型,以自我革新提升社会治理转型,不断提升城区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杨浦将是国际化的创新创业高地。展望“十三五”末直至更长一个时期,杨浦要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走在前列,引领辐射长三角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创业创新发展,努力做到让人才乐于来这里奋斗,让科技成果偏好来这里转化,让企业热衷来这里发展,真正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态势。
未来的杨浦将有繁荣繁华的知识商务区。杨浦正在加快完善“西、中、东”空间布局,到2020年,预计商业商务载体总量将达到1100万平方米左右。比如,江湾-五角场地区的淞沪路三门路空中钻石连廊项目,将搭建一个无阶梯、开放型、融合型的步行系统,实现大小五角场联动发展,全面建成以科教为特色的的市级商业中心。
未来的杨浦将拥有世界级的滨水岸线。未来杨浦滨江规划建设各类高端商务商业载体300余万平方米,不仅将建造现代化的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还将依托优秀的历史遗存,打造“百年工业”博物馆群落,形成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科技与生态高度集约的滨江国际创新带。
未来的杨浦拥有高标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目前“一桥、两环、三隧、四线”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未来杨浦将进一步扩展到“一桥、两环、九隧、七线”,形成功能更强大、覆盖更广泛、系统更完善、结构更合理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对外交通的通达性、便捷性将迈上更高水平,为城区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支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相信,未来的杨浦将更加开放现代、更加繁荣繁华、更加绿色低碳,更加热情开放,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成为蓝图的描绘者、过程的参与者和未来的见证者!希望我们能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携起手来,共赢发展、共筑梦想!
(演讲者系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