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徐汇新闻

65年间15幅全家福,日常生活历历在目

2018-10-25 0:00:00发布87次查看

近日,“新村的老故事(二)”永嘉新村特展在永嘉路578号“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启幕。此次展览是继今年7月启动的 “新村的老故事(一)”后的第二期。一期展览着重描绘永嘉新村建成和发展过程,二期展览则挖掘出更多新村百姓的家庭故事。展览将持续至12月14日。

此次展览策展人王心远现居永嘉新村,她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今年2月,她带着博士后课题“上海在老龄化状态下市民生活状态”来到永嘉新村,希望通过长达16个月与居民的共同生活,研究这个典型老龄化社区的生活百态。王心远发现,正是这样的建设背景、公共设施及早期居民构成,塑造了永嘉新村独特的氛围与社区形态。同学、同事、邻居相互融合的社会关系,支撑起新村居民间紧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

一个红色外交家一个建筑大师

吴良铸吴良镛是同胞兄弟

人类学的研究自然离不开与人的交流。今年5月,永嘉新村居委组织一批老年居民接受王心远的采访,“与社区居民一聊才知道,这里原先是交通银行的职工宿舍。”抗战时期交通银行曾一度迁址重庆,抗战结束回到上海后,许多职工没有住所,在当时的岳阳路、永嘉路一带建造起职工宿舍。

展览所在地永嘉路578号原先是永嘉新村门口一处居民买菜的便民设施。经过城市更新变为公共空间,虽然环境大有改善,但内部稍显阳春白雪的画廊和画展让居民产生距离感。天平街道和永嘉新村居委就酝酿如何拉近城市更新空间与居民的距离,于是第一期“新村老故事”展就在居委会和上海老房子俱乐部的努力下诞生了。

永嘉新村居民吴良铸的故事,便是今年7月第一期展览时挖掘出来的。吴良铸1912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从青岛交通银行调任上海交通银行任职,居住在永嘉新村。1959年被派往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后担任大使馆党支部书记和文化馆长,也是当时大使馆连续工作年限最长的外交官。1967年,吴良铸从印尼返回祖国,被称为“红色外交战士”。回国后他一直居住在永嘉新村,直到2005年辞世。

王心远说,第一期展览时,一位曾接受她访问的居民偶然提到,“你知道永嘉新村曾居住着一位新中国的‘红色外交家’吗?”没想到,吴良铸的小儿子当时在参观,于是向王心远讲述起父亲的故事,还带着王心远到家中,拿出厚厚一本保存完好的老照片。当王心远询问,“吴良镛院士与您父亲有关系吗”,得到的回答更出乎意料:吴良铸和建筑大师吴良镛是同胞亲兄弟。

作为兄长的吴良铸对弟弟妹妹十分照顾,吴良镛去美国留学的船票也是由吴良铸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支出。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在给吴良镛的信中写道新中国“百废待兴”,这让吴良镛忆起父母和长兄昔日对自己的教导:先言忠,次尽孝。于是他毅然回国,于1959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2011年,吴良镛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王心远看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爱上海的老房子,不仅在于老洋房、里弄住宅各具特色,更因为有太多人都曾在此居住,建筑背后讲述的是数不清的家族故事。

翻看回忆录挖掘出一段家族史

吴姓人家父辈收养杜月笙

另一位吴姓人家吴锦明一家虽然在永嘉新村居住时间不长,但永嘉新村却是老吴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他的父亲吴松葆出生在江苏吴县大户人家,1919年到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工作,1946年,吴松葆由交通银行委派负责永嘉新村建造和管理工作。在吴锦明看来,如今他和同龄人一同怀念永嘉新村,重要的一点便是纪念自己的父辈,是他们建设和管理了这个几代人心目中美好的生活家园。

研究发现,永嘉新村原先主要的居民是银行职员,居民素养高,看重子女教育。虽然半个多世纪前考上大学并非易事,但知识分子社区的氛围使永嘉新村的孩子都接受了正规高等教育。吴锦明考上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作。

当年永嘉新村有A、B、C三类房型,吴锦明与住在C8的任汝铿、住在C11的庄国祚和住在A字房的胡茂中曾是永嘉新村的“四大金刚”,大家一起出黑板报、到大同中学打篮球,解放前夕还一起立誓守护好家园。回忆起上海解放时的情景,吴锦明记得解放军进城驻守时,为了不扰民,全部睡在了永嘉新村门口的马路边。

“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语,都曾是这里的居民或他们的父辈经历的故事,也造就了永嘉新村独特的人文气质。”王心远说,翻看吴锦明的回忆录,还挖掘出吴家一段风云际会的家族史。原来,当年吴松葆的大哥吴允珊成年后,在今天浦东新区高桥镇开设一家布庄“福兴衣庄”,而后收养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孩子,他便是后来叱咤上海滩的杜月笙。

王心远说,每家的变故折射出的时代变迁,都能讲上三天三夜。一个小小的永嘉新村反映出的恰恰是近代上海的历史。

十口之家半个多世纪照片展出

普通家庭生活“黑白到彩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永嘉新村几乎家家都有3个至5个孩子。居民丁绍增和夫人吴于芳养育8个孩子,今年恰逢吴于芳百岁生日,展览中也将半个多世纪来这十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照片悉数展示。从1953年至2018年65年间的15幅全家福,将一个平凡的家族历史展现出来。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照片里一成不变的单色背景,到90年代开始出现电冰箱、电视机、空调等生活家电,由黑白变为彩色的不仅有照片,还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体验。

居民王蕙华说,1950年左右,正值学龄的她每天要到几公里外的北京西路上幼儿园。有一天等不到家长接送,她自己搭乘65路公交车回家,结果坐反方向迷路了。这个意外,让当时居住在永嘉新村的银行职员太太们有了筹建社区幼儿园的想法。包括王蕙华的母亲邹莲珍在内,不少主妇毕业于师范院校,她们亲自制定教案、制作教学用具,筹建起永嘉新村幼儿园,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少年儿童。居民凌小桐在永嘉新村幼儿园和永新小学都上过学,他回忆,当年的银行职员太太人人有文化,帮助永嘉新村的儿童们打下良好学习基础。

王心远将目光聚焦上海的老龄化社会。她表示,通过人类学研究可以发现,在中国,亲缘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当“朋友”关系成为现代社交方式的代表时,永嘉新村浓厚的亲邻关系更显独特。尽管几十年来新村居民的变动愈发频繁,但新村的传统却代代保留。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舒抒)


徐汇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