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签发: 陈蕴珠
对嘉定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第18-125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办理结果:采纳
谢东升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围绕我区优势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面深化与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单位的合作
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与在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嘉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常抓不懈。
一是构建良好的院地合作体制机制。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会召开由区四套班子领导与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的高校科研院所座谈会,共谋发展。2016年7月份,为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从顶层体制机制设计开始,建立“嘉定区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院地联动创新机制深化院地合作,由区委书记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作为总召集人,协调和推进多项兼具引领意义与市场价值的重大创新工程建设,促进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至今,已召开了3次联席会议,会议更加紧密了院地双方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一批院地(校地)项目合作。
二是强化对院所创新发展的保障服务。从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着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截止2017年底,全区高校院所拥有两院院士有55名,研究员(教授)2400余人,副研究员(副教授)达3800多人。土地方面,2007年以来,全区向各科研院所新增供地1800多亩,全部以科研用地划拨。住房方面,中科院上海分院与嘉定区共建的科嘉人才苑2016年6月全面启用,总房源1080套,主要面向中科院在嘉6家院所人才。优秀人才住房政策对驻区高校院所全覆盖,2009年以来共分配六折配售房703套,累积享受租房补贴800多人次; 2016年启动优秀人才货币化补贴,两年里共140名人才享受购房货币化补贴。交通方面,建立“互联网+交通”的交通网络体系,推行科研院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项目和新能源大巴定制班车项目,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基本覆盖所有院所,并将分时租赁拓展至应物所位于浦东的上海光源、微系统所、硅酸盐所位于长宁的所部等,方便了科研人员在不同所区的交通;陆续开通嘉定工业区1号、2号线、徐行线、汽车城5号线等四条新能源电动大巴共享专线,将上海应物所、上海光机所神光产业园等多个站点贯通了起来,基本实现了科创中心核心区科研院所的全覆盖。教育方面,推动科研院所参与区内教育合作,共建嘉一附小理事会;建设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初中2017年9月已开学。同济大学与嘉定共建实验小学与实验中学,2016年9月已经开学。
三是推动院所科技创新溢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四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服务嘉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嘉定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目前,驻区高校、科研院所93个研发平台向社会开放,超过200台设备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产学研扶持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扶持市级、区级产学研领域合作项目250余项,扶持金额近2000万元,带动研发经费投入数亿元。2012年,嘉定区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加速院所成果转化产业化。鼓励和支持院所自建成果转化平台,着力推动院地成果落地转化。以项目化建设深化院地合作。2016-2018年,嘉定区与9个科研院所、高校签署了15个合作协议,着力推动25个重点项目在嘉定的落实和发展,推动院所建设成果转化的功能性平台与企业孵化器,包括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新微创源孵化器、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安亭•环同济创智城等。此外,结合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2017年对《嘉定区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申报对象方面,从单一的企业为主体,拓展到高校、院所为主体,调动“需求侧”与“供给侧”积极性;在支持领域上,注重项目聚焦与鼓励引导相结合,重点向所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中试倾斜。政策出台当年,上海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成为首个“吃螃蟹”的单位,4个项目总计获得扶持资金120万元。
二、关于围绕四大新兴特色产业链打造创新创业链
围绕集成电路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软硬环境支撑,提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一是扶持四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针对四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动,制定了《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四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若干政策》(嘉府发〔2016〕36号),对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建设功能平台等项目等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扶持补贴,鼓励四大新兴产业企业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同时,研究制定了《政策》的实施细则,开展了四大产业企业认定工作,共有72家企业被认定为嘉定区四大产业企业。此外,围绕“四新”产业开展专业化、精准化的产业招商,梳理出28个功能定位明晰、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作为今后重点推进二次开发的园区。二是推动一批功能性平台项目建设。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国内首条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2017年7月初试运行,9月10日已正式投入运营,11月首款温度传感器产品已获得验证通过,正式宣告研发中试线通线成功。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治疗系统关键设备启动安装,瑞金北院肿瘤(质子)中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光机所打造上海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激光雷达项目、钛宝石项目及中科煜宸、上海镭慎等公司已入驻,等等。三是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平台和中介机构。依托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嘉定成立民办非企业机构“上海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着力推动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功能性平台建设及创新创业。同时,着力引进盛知华、牵翼网等多家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公司,积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止2017年底,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的科技型企业已达到30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四是以科博会为抓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市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单位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产学研对接会,并将其升格为上海嘉定科技博览会,受到院所和企业的广泛欢迎与积极参与。2017年科博会,在9月份与国家双创周同时拉开序幕,基本形成了“2+10”的框架,围绕“政产学研用”和“双创”各种要素集合,在产业领域上重点聚焦四大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开展论坛沙龙、项目对接、需求对接、大赛竞赛、路演活动等十个类别的活动,共计50余项活动。
三、关于在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上下功夫
聚焦人才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人才集聚、机制创新与环境优化等重点任务,前瞻谋划、大胆实践,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设,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2011年,出台了《嘉定区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意见》及相关实施细则,面向海内外大力引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分别从资金资助、办公支持、生活补贴等六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综合环境。该政策实施五年多来,共有9批次800名人才获得区镇两级共计5652.66万元资助补贴,资金扶持力度和相关服务待遇在全市各区中均属首创。二是进一步优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及团队政策。2017年5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及团队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细则。该新政策,一方面提高了资助标准,将创新工作经费资助、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安家生活补贴标准同比提高50%,创新个人最高可获得45万元,创业个人最高可获得75万元,创新团队最高可获得110万元,创业团队最高可获得150万元,扶持力度全市领先。另一方面,扩大覆盖面,将双创人才团队、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人才及团队、众创空间及孵化器等服务性机构等六类人员纳入资助对象范围。第三,优化评定标准,引入了市场化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人才在专业领域、论文学术以及创新创业中的综合能力与业绩贡献,将评判权交由专家评审和评定委员会审定,评判标准和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最后,强化全方位服务,除了给予创新工作经费、创业启动资金资助、政府薪酬和安家生活补贴等资金资助以外,还可以享受本区优秀人才购房、租房补贴政策,“精英人才服务卡”在医疗、家政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以及在区科创大厦设立专窗,“一站式”优先办理人才的户籍引进和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
新政实施以来,第十、第十一批共有236名高层次人才及19个团队获得资助补贴共计4827万元,截止2017年底,已拨付资助补贴1443.3875万元。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4月20日
联系人姓名:饶云锋 联系电话:69989392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嘉定区博乐南路111号 邮政编码:2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