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松江焦点关注:高冷的“学院派”不再曲高和寡

2018-10-23 10:53:34发布83次查看

如果要给博物馆贴上几个“拟人化”的标签,“严肃”“稳重”“沉闷”,或许是观众比较一致的选择。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灯光昏暗的展厅参观青铜器、陶瓷、玉器之类的时候,一旁的简介只写明了文物的名字、年代、出土地点等信息,倘若不具备专业的历史文物相关知识,寥寥数语的简介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并没有任何记忆点。几个展柜看过去,便觉得有些乏味,学者将此称为“博物馆疲劳”,主要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分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
  但是近年来,自从不少博物馆戴上ip跨界光环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高冷的“学院派”,变成了会卖萌耍宝的“时尚小生”,各类文创产品也随之成为博物馆增加收入的来源,不仅是博物馆转型的动力之一,也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的一种方式。如何让博物馆不再曲高和寡,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展馆资源,也愈发受到重视。
  展览好看却难懂专业讲解很重要
  记者观察,如今走进博物馆参观的大多是学生和带着孩子的家长。市民李先生节假日只要有空,都会和太太一起带着儿子到松江及全市各个博物馆去看展览,他认为,并不强求孩子来博物馆一定要懂得什么,“他刚上小学,所以希望他参观完后能对一些有趣的、好玩的文物和文化有印象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吧。”
  家住松江新城的邱小姐也非常喜欢博物馆,前不久她去北京出差时还专门预约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的海昏侯墓特展。她表示,有些展览虽然好看,但“不是很理解”,“如果举办的是与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关的展览,毕竟我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会更有共鸣,但是如果刚好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展览,我希望展馆能够配备比较生动的讲解,因为我认为办展的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市民与邱小姐看法相同,希望在观展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理解。
  广州大学人文讲解队队长黄峻炜是一名博物馆的狂热分子,每到一个城市,博物馆是他的必去地。“作为游客,我去博物馆参观能直接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事件和风俗民情。”作为历史系的学生,黄峻炜常沉浸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中,他去过广州以外的不少省市的博物馆,其中上海的博物馆给他留下相当不错的印象,他说:“上海的博物馆都会分门别类地展出我国的文物,包括金银铜器、玉器、书画等,每一类都有一个大面积的展厅,布置陈设很有条理,还有多媒体运用也很用心,很人性化,很多馆内都用上了全息电影和现代化的灯光效果,这些细节对于参观者来说是极大的享受,相关的创意设计也值得各地博物馆学习。”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观众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为了增长见识,同时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谈到发展博物馆文化,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坦言,培养市民的博物馆参观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有可能我们展览做得非常好,家长们却觉得没必要带孩子来观展。”她认为,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收获的。“你从书上或者其他方式学到的知识,肯定没有在博物馆看到实物那么直观,感受那么强烈。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是非常好的。”
  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区重在挖特色
  前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50座,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达到每1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水平。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博物馆125座。其中,从主题类型来看,综合性12座,历史类41座,艺术类6座,自然科技类3座,其他主题类型63座。从举办主体来看,国有博物馆96座,占全市总量的77%,其中文物部门主管的45座,其他行业部门主管的52座,非国有博物馆29座。从场馆规模来看,绝大多数为小型博物馆,根据2015年发布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规模类别,特大型场馆(>5万平方米)有2座、大型馆(2~5万平方米)有7座,小型馆(≤5000平方米)共94座。
  但在全市博物馆“百花齐放”的背景下,区域布局不均衡也是事实。最为明显的是,上海各类博物馆在中心城区分布较为集中。
  数据显示,上海市博物馆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黄浦、徐汇、虹口、静安4个区的博物馆数量达55座,占全市总量的44%。城市中心区域内环内分布的博物馆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共计62座;内、中环间和中、外环间分别有14座和8座;外环外远郊地区博物馆数达41座,总量不少,但布局分散,覆盖率较低。黄浦江东岸地区和崇明岛的博物馆覆盖率明显低于浦西地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松江区等区域博物馆共计27座,崇明区博物馆只有1座。大中型以上博物馆集中在市中心的趋势更为明显,黄浦、浦东、徐汇、虹口、静安5个中心区共有8个超大型/大型博物馆、24个中型/小型博物馆。
  在展馆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情况下,有着独特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的松江,不断在打造自身特色上做文章,利用各类展馆,开展多样活动,吸引市民参与,着力擦亮文化名片,挖掘城市底蕴。
  1902年的猎户座大星云、1907年的太阳黑子、1994年7月的波尔波普彗星喷流……这是一场在位于西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举行的“百年匠心·仰望星空”天文老照片展。去年11月,该馆从拍摄于1902年到1998年之间的近3万张珍贵底片中,筛选出48张珍贵天文图片向公众展出,其中多数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一直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此外,每逢特殊天文现象,该馆还会开通网络直播供广大市民参与互动。
  走进位于松江现代农业园区五厍示范区内的上海农业科普馆松江馆,人们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多媒体演示、手动操作及实物的大量展示,深刻了解松江地区农耕文化的变迁、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松江人民的勤劳智慧。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出面积2500平方米,内设序馆、物产馆、农具馆、棉纺馆、民俗馆及水稻馆等6个展馆,承担着展示松江农业历史,科普现代农业知识等多重职能。
  今年8月,“不织布双鱼纹铜镜手工杯垫互动项目”作为松江博物馆暑期系列活动之一,受到市民朋友尤其小学生的关注,预告信息发出后,参观名额很快报满。松江博物馆以一面华阳桥杨福信家族墓出土的双鱼纹镜为构思,自主开发了不织布制作双鱼纹铜镜杯垫项目,以生动有趣的铜镜历史讲座,带领小朋友了解铜镜的发展史,认识铜镜各部分的名称。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松江博物馆又推出了一场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活动——“解读《平复帖》,临写章草体”。活动通过讲座和临摹章草体的过程,让同学们对平复帖的历史价值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我国古代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除了历史文化内容之外,随着g60科创走廊的发展,市民在观展时也愈发青睐科技之旅。9月份,松江科技馆联合国内顶尖设计师打造的《影火虫魔法乐园》开放,共展出“升空的烟火”“夜游花神”“彩绘世界”踏浪少年”等8个新媒体艺术互动项目,为市民带来声、光、电、影梦幻结合的全方位体验,穿梭其中,犹如开启一场数字魔幻的独特艺术之旅。
  如今在我区,展览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市民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各展馆之间缺乏联动,一些展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展品不够丰富等情况依然存在。在采访中市民普遍表示,如果我区的各类展馆能够更具备便捷性、参与性、互动性、科普性,大家会更加愿意前往参观。
  民营办馆是补充发展过程遇偏见
  “在观众脑海中,许多真品似乎只有国有博物馆才拥有。”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曾向媒体表达了民营博物馆的一个“成长的烦恼”。
  龙美术馆是由中国内地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于2012年共同创立的私立美术馆,夫妇俩是最早入选美国权威艺术杂志artnews全球200名顶级收藏家榜单的中国藏家。目前,龙美术馆已经建立了上海和重庆“两城三馆”的艺术构架,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立美术馆。虽然龙美术馆已经是国内民营美术馆的“旗舰”,但王薇发现,观展者进入美术馆之后仍会怀疑藏品是否为真迹,这是公众对民营博物馆典型的一种偏见。不过在王薇看来,无论是国有美术馆还是私人美术馆,其最大功能都是分享艺术,提高大众的艺术修养。她认为,民营博物馆同样可以在社会教育、社会服务上发挥自己的能量,但需要通过政府的正面引导来打消部分观众的固有偏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教授曾指出,由于自身经营和外界环境原因,“运营得好的民营博物馆不会超过所有民营博物馆的20%。”他认为,民营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一样,都是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重要力量,并且是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公立博物馆收藏文物受到购买资金、库房面积等诸多限制,民营博物馆则可以进行拾遗补缺。”
  龙美术馆的展品主要来自刘益谦和王薇的个人收藏。王薇表示,自己在选择藏品的时候,在考虑到藏品艺术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同时,也会“任性”地体现个人趣味,“毕竟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有收藏愿望,用心去欣赏艺术品而产生的冲动是无法遏制的。”王薇觉得,这种灵活性也是民营博物馆的独特之处。
  另外,公立博物馆的藏品以古代为主,普遍有较高的文物、科学和艺术价值,如青铜、陶器、乐器、钱币、字画等,民营博物馆的特点则是收藏面较广,“年代囊括近代、现代、当代,有许多和老百姓生产、生活、艺术等方方面面相关的东西。”陆建松介绍。
  比起“正统”的公立博物馆,民营博物馆还强调了地域和文化多样性,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首家遗址类民营博物馆,由西安大唐西市集团投资运营,以丝绸之路文物为主要特色,有部分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和各种珍贵文物近万件,被称为活着的“丝路画卷”,体现了西安市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地域特征。从国际视角来看,美国70%以上的博物馆都是私立博物馆,包括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陆建松看来,这体现出了“文化是民间的”这样的内涵。
  文创加科技元素年轻一代更着迷
  近些年,在这个崇尚速度的快餐消费时代,一个看起来反潮流的现象诞生了:如今的年轻人,开始愿意放慢脚步,对与博物馆有关的一切着迷了。与博物馆有关的文化消费,也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
  早在前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让深藏在红墙碧瓦之内的古籍修复师强势“出道”。今年初,又一档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来了,在开播之前,它的一组十分具有“social(社会)风格”的海报和“苹果快闪式”的预告片就吸引了无数眼球,对于一部央视的纪录片来说,这种“文案与弹幕齐飞,国宝和特效并存”的宣传方式还是第一次。
  得益于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博物馆抓住了数字化变革的机会,让自己成为媒体,北京故宫正是其中的领先者。从2003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留存、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
  而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与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合作,是获取更多和公众沟通渠道以及文化影响力的方式。腾讯是与故宫合作最深入的科技公司之一,二者于去年合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腾讯内部包括腾讯云、优图实验室、ailab、微信智聆等多个技术团队,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合作探索。除了故宫,与腾讯达成“文化复兴”合作的,还有长城、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每天只能接待6000名游客,身在远方没法亲临现场怎么办?先进的科技成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工具——通过微信的“博物官”小程序和“数字敦煌”的ar和vr工具可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消费者不但对产品的物质功能有需求,还更注重设计和内涵,追求一种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今,博物馆消费也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当大众消费向文化消费延伸,逛博物馆和买文创产品,便成了一种新的消费升级。这成了许多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时的策略。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认为,好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包含三个要素:创意、设计和情怀,“与普通纪念品不一样,博物馆的文创要有情怀,能讲出故事,引出文化内涵。”基于这个理念,苏州博物馆开发了一款来自文征明栽种、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紫藤树的种子,就连纸盒包装也是精心设计的,凸显出江南文人的韵味,这个每季度只推出1000盒、售价24元的产品,每次上架都会在两个月内销售一空。
  多馆牵手互联网让文物“开口说话”
  在融入科技元素、开发文创产品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纷纷投身互联网,以全新的姿态展示自己的魅力。
  开抖音、进b站、拍ar、办汉服节……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各大博物馆纷纷放大招。湖南省博物馆组织发起,携手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6大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旨在与抖音一起,通过短视频这一新方法,让7家博物馆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博物馆文化获得更加广泛的新受众。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发起及组织方,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认为:“7家博物馆与抖音进行合作,有助于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以互联网的全球‘链接’来实现博物馆的线上‘互联’,得以让博物馆文化真正突破固有的时空限制,以更加开放的崭新形态向公众开放,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文化在培育和弘扬民族自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广泛的示范意义。”
  活动一推出便在网络上受到热捧,网友们纷纷表示,一个是年轻的新媒体网红平台,一个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殿堂,这对自带反差萌的混搭组合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普罗大众的距离,还让原本躺在博物馆的古老文物“开口说话”,变得活灵活现。专家表示,借助本次活动,网民通过抖音就可以一睹国宝的风采,大大延展了国宝博览的受众范围。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