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蓓琳)上午十点半,工作人员将馄饨一个接一个地倒入烧开的开水中,盖上锅盖。10分钟后,热腾腾的馄饨就出炉了。11点左右,有老人陆续走进站点,享用午餐。还有一些老人带着饭盒,将煮好的馄饨带回家慢慢吃。这就是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每周四的工作节奏。
菜买多了吃不掉,买少了又吃不饱,烧一顿饭就要吃上好几顿。对于社区老人尤其独居老人而言,“每天吃什么?怎么吃?”真正是一件让人头疼的烦心事。为了帮助老人解决吃饭难题,静安寺街道在2006年,通过走访调查近300位社区独居老人对于社区养老需求,成立了全市首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以全年无休的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等十几项服务。从最初的只有一个助餐点,每天提供几十客助老餐,到如今,助餐点扩展到7个,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中有1000多人订餐,仅2017年全年供餐量就超过42万客。12年来,社区助老爱心餐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爱心助老餐全年无休
中午时分,记者在位于愚谷邨小区内的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看到,不少老人正在乐呵呵地享用健康又美味的午餐。八旬老人冯阿姨告诉记者,助老餐每天的食谱都会翻花样,一顿饭有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味道很不错,饭也很软糯。“我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在这里解决的,家里的煤气老早就彻底关掉了。”
静安寺街道是上海较早启动为老助餐的社区之一,而且从一开始就坚持供应午餐和晚餐。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方佩儿至今还记得,助老餐供餐之初,街道找了十几家饭店,都因为四五元钱的成本“红线”遭到直接回绝:“每顿餐费只有四五元钱,还要保证有一大荤、一小荤,还有一份时蔬和一份汤,这样的赔本买卖怎么做?”好在社区单位华东医院接下了这件“棘手事”。合作之初,医院职工食堂每天负责烧制70份爱心助老餐。在医院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下,助老爱心餐的供应量不断加码,越来越多的老人实现了在社区搭伙的愿望。在华东医院带动下,孙克仁敬老院和美丽园大酒店爱心食堂也加入到为街道7个助餐服务点供餐的行列,让社区老人能够品尝到花样更多、味道更多样的健康午餐。
立足老人需求升级服务
在方佩儿看来,一顿爱心助老餐只是滋味好、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还是不够的,更需要不断翻花样,从老人的需求出发,把助餐服务做好。了解到有老人希望增加面条、馄饨等面食供应的情况后,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找相应的社区单位作“后援”,每周提供一餐馄饨、一餐蒸饺。“馄饨是吉祥馄饨,有各种馅料,每顿老人自负6至9元,多年没涨价了。今年起,静安寺还认领了街道的‘爱心素餐’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公益素面,我们就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免费给老人下面条。”方佩儿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静安寺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万人,享受订餐服务的老人有1000多人。每餐12.5元的餐费中,政府补贴2.5元,老人自负10元。爱心助老餐的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加入助老餐供餐服务的企业都是抱着服务社会的公益热心在坚持。“今年我们刚刚将老人自负部分从8元上调到10元,马上就有老人取消了订餐服务。”方佩儿坦言,现在老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众口愈加难调。一部分老人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对于餐费的轻微上调比较“敏感”,不太愿意接受。有的老人还提出是不是可以提供几档价格的爱心助老餐供自己选择,一顿饭20多元也能接受。对此,方佩儿表示,老人助餐服务做了12年,老人的需求和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变化,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坚持把老人的需求作为助餐服务的出发点,尽己所能地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让老人的金色晚年生活“含金量”更高,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