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机 徐汇在这里画了个“圈”
2018-10-22 16:44:31发布82次查看
徐家汇商圈云集港汇恒隆广场、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汇金、六百等一批知名商厦,琳琅满目的商品、错位竞争的业态、四通八达的交通,使之成为当下人们购物、休闲、娱乐的重要汇集地。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家汇中间还有个椭圆形绿化带,周边还都是低矮的居民楼,虽然人口稠密、商铺林立,却根本与时尚、高端不沾边。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从被国务院列为上海城市副中心到轨道交通一号线通车再到成为上海重要的购物商圈,徐家汇商圈这四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从2011年至今历任上海徐家汇商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监事长的喻月明,在他看来,若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没有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没有区委、区政府超前的决策和大力支持,就不会有今日的徐家汇商圈。“当年,在被确立为城市副中心后,徐汇区委、区政府果断地把握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建设机遇,提出了‘改造徐家汇,建设新商城’的宏伟构想。随着1992年上海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的出台,区委、区政府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徐家汇‘上海市五大商业中心之一’的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实施土地批租与旧区改造,为徐家汇商圈的建设奠定了有利基础。”据悉,由于资金短缺,对于当时建设而言是异常困难,为此商城集团为保证各个工地正常开工,向银行贷款了8亿元人民币用于商圈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要承担8000万元的利息,当时使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喻月明分享了一件事,可以品味当时决策的艰难和影响的深远,原来当时在美罗城和美罗大厦项目中,中方股东为徐汇区的3家事业单位,当时,如果让这3家单位分别去融资,并要保证在5年之内完成这两大建设项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曾有集团领导提出是否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筹集更多资金,后来商城集团与外经委几经沟通终于达成共识,与外方谈判时允许在批准30年合作期的基础上再给予延长6年合作期的支持,于是,集团以6年延长合作期的条件与新加坡方谈判,要求他们承担5000万美元的贷款,并担任借款的资产担保人,“记得当我提出这样的合作条件时,新加坡方聘请的律师感到不可置信,还以为我在忽悠他们。最后经过反复沟通和努力,谈判取得了成功。最终我们没有缩减股权比例,把40%的股权保留至今,现在美罗公司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在集团位居首位,这让我感到非常庆幸与自豪。”
从1994年11月至2011年2月任上海徐家汇商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严志强则对于商圈的崛起记忆犹新,原来当时徐汇区的商业底子薄、基础差,在徐家汇商圈还没建设起来之前,徐汇在全市的商业排名位于中游,黄浦第一、卢湾第二、静安第三,紧接着还有虹口、南市,1998年港汇、美罗、汇金等项目正式开始营运后,徐家汇商城的各项发展全面步入正轨,并助力徐汇商业规模迅速攀升至全市第一。“所以当时集团的口号就是‘徐家汇商城,上海第一城’,而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商城的‘黄金增长期’。”严志强坦言抓住黄金发展的机遇也与集团错位经营的理念分不开,“由于集团在各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投资比例,我们充分利用资产纽带作用主动与各个合作企业进行协调沟通,化解竞争矛盾,通过商品经营的错位,避免各商场的相互挤压与内斗所产生的内耗,而这一理念一直延续至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徐家汇商城集团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并于2010年突破百亿,徐家汇商圈的影响力也在全市商圈位居前列,先后被评为“上海最爱购物地”“消费者最喜欢商圈”等。
喻月明表示,如果说徐家汇商圈第一轮发展靠的是土地批租,那么第二轮发展靠的就是城市更新,靠的是敢于改变现状的勇气和毅力,“现在,新一轮发展又在眼前,在《(2017-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徐家汇地区被明确列为中央活动区。”据悉,“中央活动区”比“城市副中心”的范围更广、含义更深、内容更丰富,结合“四大品牌”建设,与徐家汇商圈目前进行的转型升级相契合,其中“购物品牌”涉及集团零售主业,“服务品牌”是招商引资的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加快完成15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主动创新转型,提升商圈能级,相信未来徐家汇商圈会变得更好!”喻月明对未来商圈的发展充满信心。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