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金秋十月 还不来梅陇文化馆看“雪域古韵”

2018-10-22 11:19:07发布80次查看
  传说古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许多想要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要架桥为民造福。但是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并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也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也就这样悄悄流传了600多年,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5月,“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金色的季节,“国乐雅韵”即将迎来这抹来自雪域的朝霞——藏戏觉木隆派最正宗传承的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
10月26日,我们不见不散。
预约时间:10月23日(周二)9:00--11:00
预约电话:64548525
节目单
温巴顿
“温巴顿”是传统觉木隆派藏戏的开场表演,“温巴”为猎人、渔夫之意,“顿”为出场之意,温巴唱腔铿锵有力,身段威武大方。
甲鲁晋培
“甲鲁”在藏语中为长者之意,“甲鲁晋培”为长者祈福之意,温巴表演完成后,“甲鲁”便开始表演,其中“甲鲁达仁”(长调)被誉为是阿吉拉姆中难度最大的唱腔。
拉姆鲁噶尔
“拉姆”为仙女之意,温巴与甲鲁表演完成后,拉姆便要进行歌舞,故“鲁噶尔”为歌舞之意,“拉姆”唱腔婉转悠扬,动听优美,是初学者的入门唱腔。
折子戏《苏吉尼玛打水》
《苏吉尼玛》系阿吉拉姆著名传统剧目之一,为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该片段主要描述了猎人奉皇后之命猎杀野猪,不料在林中迷路,手足无措之际偶遇前来打水的苏吉尼玛,苏吉尼玛善良端庄,虽起初不予理睬,但最终为猎人指明道路。
折子戏《牧区牧女》
为觉木隆派保留剧目《卓瓦桑姆》中的一段,主要描绘藏区牧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牦牛舞形象地将藏区的游牧风光搬上了舞台。
扎西雪巴
扎西雪巴是传统阿吉拉姆中的古老流派,具有祈祷吉祥、俱足缘起的特殊意义。表演时演员随着鼓钹节奏而舞,演唱时合声帮腔,为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演出团队介绍
拉萨市城关区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成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藏语中被称为“雪巴拉姆”,是西藏最负盛名的藏戏团之一。艺术团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三代戏师,第一代戏师“玛义·阿旺洛追”、“朱琼”与第二代戏师“嘉央罗丹”都是享誉全西藏的一代藏戏表演大师。如今的“雪巴拉姆”由拉萨市城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八十岁高龄的次旺老人担任戏师。目前有演职人员42名,能独立表演传统八大藏戏中的《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等六部传统剧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艺术团自1979年重新建团以来,总共演出9450场,观众多达五百多万人;每年进行演出近百场,总计观众达三十余万人次。艺术团曾多次代表西藏自治区参与全国性藏戏演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和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艺术团的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相关知识: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印度、不丹、锡金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主要分为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
觉木隆藏戏是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的一种。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