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的上海人在这里!
话事厅探访过徐家汇与西岸,唯独南站周边新打造的徐汇中城未详细踩过。本期补上徐汇最后的拼图。
区域紧邻沪闵高架,总体量约70万平方米,几近徐家汇中心。
南站落后与周边地块工业用途有关。为了重塑这里,政府的思路也很明确:
征迁出净地,改变土地属性,找牛逼的开发商,包装成一个新概念。
甚至徐汇不少行政部门也搬到中城。话事厅探访后,确实发现有不少惊喜。
中城规避了不少商务区的劣势,相反集各种成功的案例,打造出上海独一无二的商务概念。
漕河泾街区
从南站出来,大约步行十分钟到了中城。与想象中一样,项目东西布局。乍看规模不大,但逛完一圈才知狭长。
中城共分三期开发,一期已落地开业,二期尚未完全开放。
方方正正的盒子造型,凹曲的外立面。既简洁大方,又不失现代感。万科的建筑质量保持了一贯高水准。
惊喜的是楼宇间的尺度。虽不宽阔,但也不逼仄,周围绿色景观配套,宜人性非常高。
如果能用一个词形容,我觉得是“街区”。“街区”概念常用在科技园,如漕河泾,它营造舒适空间的尺度,徜徉其中如行走在社区。
凌空soho商业
相比办公的惊喜,中城商业乏善可陈。
没有综合性商场,只有低层裙房。便利店、餐厅、银行atm分散排列。
中城最明显的问题是没有居住氛围。这个待会说。
缺少住宅人流又偏居一隅,中城一二期不适合大型商业。附近居民的商业聚集地还是中星城。
因此闲逛中城的商业时,感觉像凌空soho。同样远离居民区,同样高架旁,连街面商业的布局也惊人一致。
期待下未来三期的10万㎡商业,但愿会有惊喜。
西岸跑道公园
万科既然是打造办公街区,那配套一定不能少。中城最大的看点,非绿色中轴莫属。
生态湿地、岩石公园。绿色景观以流动路径演化出一气呵成的步行空间。
不同形态的植物组团对应不同空间。整体曲径通幽,不遮挡视线不影响交通,漫步其中非常舒适。
这种设计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西岸的跑道公园。
流线跑道串联不同区域,贯穿楼宇之间。下楼就是公园,分分钟无缝切换。
如今随便哪个商务区都会造绿地公园,但通病是空间割裂明显。万科反而有机整合,相当具有前瞻性。
文化广场
商务配套除了绿地,还流行文化广场。中城把广场嵌入绿地当中,不突兀不做作,整体性非常好。
陆家嘴正开发美术馆,如何空间设计我觉得可以学习下中城。
开阔的空间辅以装置艺术,台阶式布局完美融入周围景观。
4600平米的文化中心,内部多功能中心和三角回形走廊。
美中不足的是文化中心外观些许陈旧,希望日后有所改善。
这些是闲逛的直观感受。中城整体设计不错,可将其看成漕河泾街区 凌空soho商业 西岸跑道公园文化广场。
如果满分100分的话,中城可以打75分,扣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死角
无论看地图或是亲身过来,中城的位置太偏了。
处在死角,交通配套也很稀缺。听说里面的徐汇行政中心还要班车接送。
这个缺点只能靠15号线弥补。中城三期为15号线南站上盖,一旦建成将是项目大功告成之日。
缺乏住宅人气
交通闭塞还能靠15号线补,但与居民区的割裂怎么办?
没有成熟的住宅人口,中城就是反向的潮汐城。沪闵高架和铁路线,处处分隔本就狭小的区域。
毗邻的公租房馨逸公寓和住宅公园道。若能引流进来,中城将成集办公、商业、住宅、文化为一体的街区。
招商生态
最后是最关键的,中城的招商生态。
一期整栋卖给了李锦记、全筑股份,没开业的二期为庄行镇集体资产。
资料上看,拿得出手的入驻企业只有今日头条。一期a座出租率21.82%,整体租金每平6.5元/天。
这个水平与徐汇滨江持平,高于莘庄商务区。虽说中城品质不错,但我是老板肯定租江景办公,没钱往远点的莘庄。
怎么办?头有点大。
最后总结下:
徐汇中城作为政府倾力打造的区域,给人感觉想极力避免南站失败的阴影。
也许项目的未来需要时间考验。持保留意见,希望能真正成为徐汇的丸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