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决澜社文献展——"中国故事"即将拉开帷幕
2018-10-22 10:17:26发布83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当前,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呈现多元深化的学术生态面貌,其中之一是顺应“学术当随时代”导向,而聚焦相关“艺术资源”问题。换言之,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问题,是将近现代美术研究的成果,进一步转化艺术之物与历史之物的复合,从学院化、国际化、社会化的主要形态,实现经典传承、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以学科建设成果汇聚学院创意资源,应对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为此,上海美术学院相关学术团队,自2017年起策划“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展”的系列活动,“决澜社文献展”为其中的第二回展览,于2018年10月21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其旨在立足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艺术资源,为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同行做好知识服务,积极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亟待持续保护和有效转化,在国际优质艺术资源合作共享的对话之中,需要形成“中国故事”生动看点。
决澜社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艺术个案,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艺术资源背景的“中国故事”。决澜社作为20世纪前期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团体,他们的创作“接近巴黎画坛的风气,研究着各种风格,提炼了各国名家的真髓,而赋以自己的乡土性,发挥着各自的才能”,他们的目标是希望“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对于这样一个艺术群体,本次展览一方面通过部分珍贵而稀缺的史实文献的梳理,还原其丰富的历史真相;同时基于决澜社所处的文化情境,深入反思“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以及相关中国近现代美术演变的文化问题。
此次展览,通过决澜社的活动历史、形式语言、资源效应三个主要方面加以策划。主要以40余幅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30余件珍贵历史文献,贯穿真实的艺术史物证线索,形成文化记忆的脉络,以“决澜社”鲜为人知的“侧面”,如决澜社社员与社友的“朋友圈”、决澜社艺术家在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实践、决澜社艺术家的历史转型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潜流等等,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历史写作、文化生态与资源转化问题。——藉此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综合学科优势下的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建设成果,为学界和社会提供多方位的知识服务。围绕“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历史文脉主线,立足上海,呈现其国际对话的优质艺术资源拓展的可能性,充分运用国际艺术资源说好“中国故事”。
展览得以呈现,活动得以推广,在学院主导推进过程之中,得益于文教结合机制创新中新的院馆合作与协同。感谢刘海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的合作支持,让我们有缘通过“决澜社”的故事,穿越85年的时光,重新发现与体验,中国近现代艺术中潜在的国际艺术资源的魅力与力量。
就此意义而言,决澜社作为独特中国艺术与国际对话的国际艺术资源,依然存在诸多“看不见”的碎片化与被遮蔽的部分。通过文献展的形式,使“看不见”成为“看见”。因此,通过有关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方面的研究和努力,协同国际与本土的各方鸿儒贤达,汇聚国际资源,怀揣人文情怀,共同探讨艺术资源问题,旨在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唤起我们对于国际优质艺术资源“双向推进”的思考。而其中核心的学术理念,即是“看不见”的艺术资源向“看得见”的艺术资本转化。
【友情提示】
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
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周一闭馆)
场馆无对外停车库,建议绿色出行
轨道交通:3,4号线,延安西路站,2号口出
公交:57,311,946,71(延安西路凯旋路站)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
展览地点:刘海粟美术馆 2号厅
开幕仪式:2018年10月21日 10:00
研讨会时间:2018年10月21日至10月22日
研讨会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
学术顾问:邵大箴
总策划:李超
学术主持:殷双喜、沈揆一
策展人:蒋英、秦瑞丽
策划执行:吕千云、林卓、王郅、吴戈、傅逸伟、江悦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刘海粟美术馆
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承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刘海粟研究中心
鸣谢单位:华艺廊、奥赛画廊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