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登高望远话重阳 敬老行礼道祝福
2018-10-18 14:36:00发布103次查看
问源学堂
复旦大学部分院系与杨浦区各街道社区已达成共建协议,进一步加强校区联动,整合高校有效资源精准精细服务社区群众。
为发挥中文系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中文系学生党总支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对接,在阜新路社区,创立了“问源学堂”项目,每月定期举办面向社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小课堂。“问源”取自南宋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标志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服务目标,又传达出兼顾继承与发扬、探寻中华文化源头的精神追求。
“登高望远话重阳”小课堂
日前,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科硕党支部的成员又一次走进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开展“问源学堂”在本学期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也有2018级中文科硕党支部的同学参与其中。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登高望远话重阳”,旨在以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为窗口,启发孩子们了解和体验我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尊亲敬老的传统。
讲习:“重阳节”来历及风俗
首先是文化讲习环节。吴雪峰同学善用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知识之前总是让孩子们先思考一番。引入本次主题时,他先是提问大家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又考验小朋友们能否熟记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或是对传统佳节如数家珍,或是对古诗词成竹在胸,他们的知识储备让在场的志愿者们赞不绝口。
接着,吴雪峰又为孩子们详细讲授了“重阳节”名称的来历和各地的风俗。重阳,即两个阳数“九”重合,而“九九”又与“久久”谐音,所以“重阳节”又被寄予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意。在讲到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时,只见孩子们伸长了脖子,圆圆的小眼睛闪闪发光,好像迫不及待也想尝一尝这特色美食的滋味。
品鉴:诗词赏析
接下来是诗词赏析环节,由王思琪同学带领孩子们领略蕴含在诗词中的千古情思。她不仅仔细地疏通文意,还着重提点大家古今概念的差异。比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她提醒孩子们,此“山东”是古代的地理概念,在本诗中指的是华山以东,而今天的“山东”则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位于太行山的东边。重阳诗词大多书写的都是望远怀乡之情,对于生斯长斯的孩子们来说难以共情,于是她又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因在上海求学,难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的所思所感,从而加深了孩子们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激动人心的有奖问答环节,连续5道题目涵盖了之前的课程重点,但是这对于认真听讲的孩子们根本是小菜一碟。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帮姥姥捶背”“给老人们说吉祥祝福的话”“扶老奶奶过马路”,一言一语体现着孩子们的爱心。
互动:手写祝福并行礼
在令人期待的互动环节,互动组的同学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精美的贺卡,让孩子们给长辈们送上祝福。孩子们的笔迹虽然稚嫩,但那专注的神情和落笔的谨慎,都令人体会到他们想要表达的满满爱意。志愿者们给孩子们每人分发一支康乃馨,还示范了古人行礼的正确手势。当孩子们全体起立,向在场的长辈们行礼,并把鲜花送到家长们手中时,整个小课堂里似乎都能闻见康乃馨淡淡的香气。
一个充满温情的下午很快结束了,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们向志愿者们表示感谢,而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今日最宝贵的收获。此次志愿活动是中文系学生党总支与四平路街道社区党委签订共建协议后,依托社区资源,从而服务群众、奉献基层、共建人文社区的有效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了解,更能够培养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对于党支部成员们,也是一次传承文化薪火、承担社会责任的身体力行。同学们从活动中心走出来,寒风乍起,心头却温暖如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