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建设更有魅力更有活力 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2018-10-19 9:09:46发布90次查看
陆家嘴融书房已经成为陆家嘴地区文化新地标。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供图
浦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既是“时”的必然,也是“势”的要求。说是“时”,浦东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前期积累的要素已经沉淀为文化,未来发展的路径已经指向文化。说是“势”,浦东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锻造高素质队伍,战略窗口已经打开,文化是其动力机制,也是其保障机制,更是其长效机制。立足上海、着眼中国、放眼全球,需要有这么一个主体,担负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的使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个体,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真正意义,这就是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所应该具备的文化初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市委作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大部署。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是浦东勇当新标杆、建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的光荣使命。新时代的浦东必须抢占文化这一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点,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要求,积极回应更高层次民生需求,用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统筹推进全区工作,塑造区域人文气质,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浦东建设成为一座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扎实调研摸家底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是区委今年确定的5项重点调研课题之一。今年以来,在区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区委宣传部(文广局)把文化专项调研作为中心工作和头等任务,举全部(局)之力,集全区和各方智慧共同开展调研。
在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翁祖亮的带领下,先后开展调研新区文化创意企业、召开文化界代表座谈会、深入基层提升“家门口”文化服务、引入首批十大文化名家入驻浦东、推出一批新型阅读空间、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高层圆桌峰会、推动完美世界电竞项目落地等系列活动。同时深入全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标考察北京、广州、深圳和黄浦、静安等兄弟区域先进经验,研究借鉴巴黎、纽约、伦敦等国际案例,并坚持边调研、边转化、边部署、边落实,持续将调研推向纵深。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浦东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全区现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5个、区级37个、镇级120个,“十三五”拟新增32个。全区各类图书馆藏书837万册,人均1.53册。每年大型公益演出550余场,电影放映1.5万场,全民艺术普及培训50万人次。现有各类文艺团队6000支,文艺骨干15万人。文保单位、文保点435处,“非遗”保护项目71个、传习基地(所)24个,博物馆34家。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明显好转,2017年增加值突破千亿元,为1056亿元,增速接近20%,占全区增加值比重10.9%,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约28.4%。2017年浦东文化创意企业全年营业收入达3615.62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吸纳就业约30万人。总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三是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得到加强。五是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日益丰富。六是文创产业优势门类突出。七是文创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八是文创产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对标一流找短板
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找短板、查不足,我们对浦东文化发展现状提出6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一是浦东文化设施建设总体呈现加速态势,但在布局均衡、高峰引领和效能提升方面仍有短板。浦东文化设施建设总体加速态势凸显,文化空间布局也更趋合理均衡,但对标伦敦西区、纽约曼哈顿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浦东人均设施指标明显偏低,已有设施空间效能尚未提升至最大化,社会主体建设文化设施总量不足。
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效应初步呈现,但不均衡、不充分、不匹配的矛盾仍待有效化解。浦东已成功创评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但按照“后示范区”建设可示范、可引领的要求,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落实落深、服务供给精准度提升、服务时间、对象有效覆盖等方面还有很多难点尚待化解。
三是浦东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精彩纷呈、资源丰富,但对浦东文化基本内涵和鲜明形象的梳理、提炼和转化不够充分。浦东既有光彩夺目的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的当代红色文化,也有壮怀激烈、抛洒热血的红色革命文化,还有源远流长、别具特色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目前,对红色文化的梳理提炼比较充分,对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挖掘不够充分。
四是文化品牌活动的“名片”效应初步彰显,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浦东日益成为国内外重大文化品牌活动集聚呈现的“码头”,但对照国际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标准,浦东文化活动品牌“一骑绝尘”的个案还不多,文化“走出去”的舞台不够多、不够广,在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上还有提升空间。
五是文创产业优势门类突出,但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还亟待提升。浦东培育了阅文、哔哩哔哩(b站)、盛大、咪咕、天翼等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沪江教育、喜马拉雅fm、万能钥匙wifi、趣头条等一批独角兽企业,文创产业优势特色明显,但影视、艺术、演艺等文创产业核心门类比重较低,占比约10%左右。浦东文创产业抢占制高点和新跑道的挑战和任务很重。
六是全区对文化强区战略共识不断增强,但将文化融入发展核心理念的文化自觉还有待加强。目前全区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上下重视文化的共识,但文化融入区域发展核心理念,主动担当文化使命的意识还待强化,从“思维文化”走向“文化思维”还需要久久为功。
破解难题重实效
针对大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着力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困难在一线解决。
一是面对文创企业一线诉求,以“浦东速度”提供“店小二”精准服务。在年初的文创企业问需问计座谈会上,企业现场提出了希望国外文物入境审批更便利的建议。我们立即现场办公予以回应,在市文广局的支持下,3月23日,在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设立首家市文广影视局(市文物局)行政事务浦东新区受理点、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设立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上海管理处上海自贸区受理站,让企业感受到“市级资源”+“浦东速度”的贴心服务。
有着广大90后用户的互联网企业b站提出,希望监管部门能多懂点90后的语言,营造更包容的监管环境。新区主要领导现场回应“‘60后’也要懂点‘90后’的语言”。为此,浦东新区专题举行区委中心组学习,邀请腾讯公司游戏副总、哔哩哔哩公司董事长专题向浦东干部做了“网言网语”的培训,这主要是让浦东的干部能够听懂未来消费主要群体到底在“讲什么”,学习如何更“对味”地服务他们,这是浦东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一个举措。
二是面对浦东文化“发展大计”,引入文化名家,打造原创精品。浦东文化如何发展?我们还邀请了来自影视、戏剧、文学、美术、互联网文化等名人名家向他们取经。有专家提出,浦东在文艺创作、文学创作、影视作品上,需要有能代表浦东留得下来的东西。为此,我们嫁接国家院团等高端资源,邀请了一批艺术家、摄影家、作曲家等到浦东采风创作。9月10日,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精心打磨的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浦东交响》在东方艺术中心成功首演,用音乐讲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故事。9月30日,《浦东交响》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奏响,以“浦东声音”为建国69周年华诞献礼。同时一批原创音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小说等原创精品也在制作推进中。
为积极响应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艺术家等高端人才”的指示要求,在市、区最新出台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我们遵循“一人一策”“柔性使用”原则,在全市率先引入一批海内外文化艺术名师大家。4月22日,陈钢、刘诗昆、葛剑雄、周国平、易中天、叶辛、何建明、张维为、陈琪、郎朗等首批10位文化艺术领域名家大师齐聚浦东,助力浦东文化发展。
三是面对基层文化“最后一公里”,把高品质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调研中不少群众反映居村室内活动室小、户外不扰民的健身休闲场所少,精品文化项目少等情况。我们以“家门口”文化服务提升专题调研为抓手,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今年“家门口”文化服务“五级提升”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并开展“蹲点式”调研,深入了解居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运行情况,将高品质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涌现了很多公共文化的“新现象”。目前,在部分居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老年人看书喝咖啡,年轻人唱戏,老少同去“家门口”的“潮”现象。
四是面对“高颜值”文化空间期待,创新文化体验,开启阅读新模式。为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历经几个月的精心打磨,我们边调研边整合多方资源,4月22日集中推出融书房、学习书房、科学城书房、大隐湖畔书局等一批新型阅读空间,推出“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两个品牌读书会。四大阅读空间结合区位特征和发展定位各具特色。特别是陆家嘴读书会自开幕至今的4个多月内,读书会参与人数已近6000人次,每场活动人数爆满,节目由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全程电视录制,在《几何书房》栏目中播出,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2.2亿观众。
成果转化添动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短板,立足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形成了6项制度成果形成政策驱动,并推进“六个一批”文化项目成果转化。
六项制度政策:一是《浦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高地实施意见》;二是《浦东落实市文创50条实施办法》;三是《浦东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四是《浦东文化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五是《浦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办法》;六是《浦东文化统计概览》。
“六个一批”文化项目:
一是创作一批反映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创艺术精品。包括原创交响乐《浦东交响》、电视剧《大江大河》《大浦东》等,我们还将持续推出电影、电视剧《芯片风云》、琵琶组曲《乐鸣东方》、纪录片《浦东传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纪录片《舌尖上的非遗》等文艺原创精品,持续宣传浦东形象、讲好浦东故事、彰显浦东气质。
二是推进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空间打造。继续推进上博东馆、上图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群艺馆等市区重大项目,打造望江驿等新型公共文化创意艺术空间,深挖新场古镇红色印记,打造江南电影新片场。持续深化打造东岸文化集聚带、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世博滨江休闲娱乐新岸线等一批文化设施空间。
三是建设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点。持续提升1284个“家门口”文化服务点能级,推出4家城市书房新型阅读空间,我们还将新增8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点,借举办上海市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契机,促成一批优质文化空间落地,打造10家特色主题街镇社区图书馆。研究推出“家门口”文化服务点2.0版标准和一批示范点。
四是举办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按照固定时间、场地和主题打造有记忆的文化品牌要求,着力打造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一带一路”电影周、2018全球电竞大会等系列品牌活动,还将举办浦东文化艺术节、上海沪剧节、第三届浦东文采会等品牌活动。下一步推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2019上海ti9 dota2国际邀请赛落地,持续强化现有品牌活动影响力。
五是集聚一批文化领军人物和龙头文化企业。目前首批已引进易中天、郎朗等10位文化名家入驻浦东,引进bafta等一批影视机构。下一步将引入第二批文化名家,推动完美世界steam、电竞基金公司落地。2019年重点推进日韩演艺、动漫等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top20重点企业。
六是推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主题展示活动。已举办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主题展等展览。正在推进中宣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布展。下一步将举办tell+pudong大型舞台式演讲等主题展示活动。2019年举办建国7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2020年举办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
美好生活新愿景
对正致力于深入推进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素质队伍战略的浦东而言,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是提升浦东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浦东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愿景是:未来十年,浦东将成长为一座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那时,浦东将更有国际范、更具开放度,成为国际文化体验的首选地,成为国际最先进、最时尚的文化首发地;各国友人聚集浦东,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更多的国际品牌、更多样的国际文化活动汇聚浦东,动听的中国故事也从浦东、从上海走向国际。那时,浦东的文化内涵将更丰富、文化要素将更聚集,越来越多的文化主体愿意把浦东、把上海作为平台、作为码头;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文化大家把浦东作为其施展才情的舞台,把浦东作为其抒写才华的剧本;更多文化原创作品在这样的平台上诞生、成长、成熟。那时,老百姓得益于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在浦东感到满足、幸福,我们的空间会更有亲和力,浦东人会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好的互动,整座城市是有温度的、有魅力的,城市与每一个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浦东人文之城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最终建设成为卓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
上海新闻